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TU984.113
【部分图文】:
第一章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区域整合理论核心-边缘理论边缘理论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Friedmann)于 196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而系统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包括国内都会区、区域的中心城市、心等。
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发展方式从集聚不断区域扩散,城市空间逐步向外扩展,促进城包括城市区域化是一种变化过程、城市由点状空间向区域范围内扩散、城乡互动、中心城市带动展的动力源,是区域的核心,即其节点区。随着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功能性作用逐渐凸显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与完善,城升。同时,现代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通讯,使城市区域化成为可能。区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目标,它是一种广泛而复市-区域联系的加强,使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城市由无序竟争→有序竟争→区域内城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范围地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区域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凸现。
图 1-4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形态素组合模式对“点-线-面”要素进行“矩阵”构造分析,可以得到空间结构要素的 1-1):①点与点要素结合成节点系统。节点要素的空间运行形式呈集模式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群:②点与线要素结合成交通、工,其要素的空间运行呈枢纽发展;③点与面要素结合成城市—区域系间运行形式呈线性发展;④线与线要素结合成网络设施系统,区位要呈网络发展;⑤线与面要素结合成产业区域系统,区位要素的空间运展;⑥面与面要素结合成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区位要素的空间运行形或协调发展。表 1-1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其组合 空间子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点 节点系统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线 经济枢纽系统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玲;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保林;郑汴区域城市空间扩展及调控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车松虎;长春市产业布局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何栋;移山与围填海对玉环县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文武;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晨璐;长春商业区域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亮;青海东部城市群培育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乐;长春市绿地系统的演化及优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付友;长春市服务空间集聚与空间布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黄丽丽;基于多Agent的智能生存空间异构协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张艺;基于生活圈结构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层级配置优化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2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2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