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武汉市出口道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21:17
   “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在逐步下降。在南有广深、北有京津、东有沪宁这些迅猛发展城市的有力竞争下,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正呈现“离心”现象。武汉有被边缘化的可能。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城市圈建设方兴未艾,武汉要在区域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打破单兵挺进的模式,走区域合作的道路。在此背景下2003年,武汉市规划建设7条高速出口路,分别通往洪湖、孝感、红安、仙桃、鄂州、麻城、咸宁、汉川等8个周边城市,并以此及之前建设的出口高速公路作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道路基础设施。这些城市均在武汉100公里范围内,高速通道建成后,均可1小时通达。这7条高速出口路建设总里程2076公里,按双向四至六车道设计,总投资约为91.1亿元。目前,这七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预计2008年建成通车。届时,七条高速出口公路与京珠、沪蓉和188公路的武汉环城公路连接互通,形成武汉中心城区到绕城高速30公里半小时交通圈,武汉到省内周边城市100公里一小时交通圈,武汉到临省周边城市500公里四小时交通圈。武汉市出口高速公路分别通往周边孝感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政府规划武汉市与以上周边8个城市组成武汉城市圈,俗称“8+1”。 本课题研究武汉市出口道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思路为:追溯区域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的了解区域发展的现状,结合关于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定义及特点的介绍以及武汉城市圈的现实情况,得出建设武汉市出口道路产业带的几点建议。因此,本论文从三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内容为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现状。关于历史的论述重点在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历史、经济联系发展程度,现状分析突出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及区域工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论述。 第二部分为武汉市出口道路现状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内容(1)为武汉市出口道路现状分析、城市圈道路货运情况调查及武汉市出口道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武汉市高速出口道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武黄高速公路做实证分析,重点分析其对黄石市、武汉市及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的贡献。 第三部分为利用武汉市高速出口道路构建高速公路产业带,首先介绍了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定义及其特点,然后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具体情况提出几点武汉出口高速公路产业的开发管理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542
【部分图文】:

城市圈,武汉


是指武汉及其周边一百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市,又称,’l+8’’城市圈。该圈域占湖北33%的土地和51.6%人口,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早在2004年,武汉市就高起点规划建设(武汉至孝感)、青郑(青菱至郑店)、汉洪(武汉开发区经汉南至洪湖)、汉蔡(汉阳米粮山至蔡甸侏儒)、汉英(武汉往英山)、汉麻(武汉江岸往麻城方向)、和左(和平乡至左岭往鄂州方向)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及武汉关山至鄂州葛店一级公路,分别通往武汉城市圈的八个城市门。其中,汉孝公路已于2006年12月建成通车,其余各条路今年年内基本建成。上述8条路总长22929公里,总投资ro3亿元,建成后,武汉将形成到郊区半小时、到城市圈8城市1小时、到周边城市4小时的交通圈I8]。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区位如下图所示:

示意图,武汉市,道路,示意图


输联系的城市有:孝感、鄂州、黄石、咸宁、仙桃、潜江,通过省道与武汉市取得道路运输联系的城市有:天门、黄冈,通过高速公路与与武汉市取得道路运输联系的城市有:黄石,如图3一1。因此,可以说武汉城市圈中的8个城市主要通过国、省道与武汉市取得道路联系1321。虽然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城市圈内9个城市在传统的行政区划经济模式影响下,存在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的现象,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现代化的公路客、货枢纽尚待建设,国道之间、国省道之间及各城市间未能完全实现有机连接,圈内尚未形成互为连通的道路运输网络。城市圈内仅有以沪蓉、京广为主构成的“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网络

示意图,货运量,历年,高速公路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司 司图3一1武汉市出口道路示意图根据公路性质可将上述出口道路分为三类: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其中国道出口道路有5条,省道有5条,高速出口道路有3条,一般公路与高速公路的比率为10:3,高速公路较少,而且机场高速公路和岱黄高速公路通往武汉市郊区,仅武黄高速公路通往黄石市。城市圈内,通过国道与武汉市取得道路运输联系的城市有:孝感、鄂州、黄石、咸宁、仙桃、潜江,通过省道与武汉市取得道路运输联系的城市有:天门、黄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林;;发展城市圈经济要遵循五大原则[J];城市规划通讯;2004年24期

2 武汉市信息中心宏观经济课题组;蔡进军;宋鹏奇;朱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J];武汉建设;2007年04期

3 ;《华中建筑》专栏征稿启事 聚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J];华中建筑;2008年01期

4 蔡少渠;;武汉城市圈渴盼交通运输一体化[J];运输经理世界;2010年01期

5 ;建设文摘[J];武汉建设;2007年04期

6 占世良;;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城市建设[J];中华建设;2008年07期

7 丁悦;;以循环经济理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汤海孺;杭州中心城市圈发展与布局研究[J];浙江建筑;1994年04期

9 武晨;;湖北九市共建武汉城市圈[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20期

10 闽建;;福建省“十一五”着重规划城市圈[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公共财政政策建议[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萌;;武汉城市圈构建中的政府作用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欧胜兰;吕耿;;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体系及动力机制初探——基于USAP城镇势力圈分析系统[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董林;;“8+1”城市圈建设与武汉房地产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罗丽娜;;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下圈外城市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宜昌市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操小娟;李和中;;“两型社会”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余瑞林;余斌;刘承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丽芬;;构建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机制助力中部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付永;曾菊新;;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问题、思路与建设重点[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曲玉;武汉城市圈亟待长袖善舞[N];中国改革报;2003年

2 蒋敏华;历史上的武汉城市圈之议[N];长江日报;2005年

3 刘相;武汉城市圈亟待长袖善舞[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4 章鸽 记者 宋兰兰 董晓勋;武汉城市圈实质推进待突破[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徐少明;湖北省政协助推“两型社会”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记者 高延晶;构建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N];广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宏伟;2008年全国省级集邮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武汉举行[N];中国集邮报;2008年

8 记者 王武斌;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贡献青春和力量[N];孝感日报;2011年

9 胡爱民;武汉城市圈建设将促医化行业新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3年

10 通讯员 朱俊峰;“8+1”城市圈文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N];黄石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迎春;超越边界的治理[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鹏翔;基于“两型社会”构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冯建超;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詹斌;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邱成超;基于含有非期望要素DEA的城市圈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郭玲霞;农地城市流转对失地农户福利影响及征地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周彩娟;生态小康: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边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林;武汉市出口道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李思怡;武汉城市圈政府间横向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刘莉芬;武汉城市圈金融排除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程晓歌;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圈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丽汝;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蔡文念;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职能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苏丽;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徐婷婷;武汉城市圈电视文化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万陈芳;城市圈背景下的武汉主流报纸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晓慧;武汉8+1城市圈视觉形象设计探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6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6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c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