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04:16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为主要特征的矛盾凸显期,但土地利用粗放、浪费的现象却十分普遍,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的长足发展,其占地面积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耕地。因此,提高区域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坚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战略,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的必经途径。 本研究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高速公路发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区域高速公路集约用地的相关问题,尝试建立了区域土地—高速公路的复合系统模型,通过分析模型系统内涵、系统目标、框架结构以及系统关系,从理论上对区域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及优化目标进行了解析,根据系统模型建立了复合系统综合指标体系。在方法上,构建了RIDS-LH模型定量化评价、预测、决策的方法体系,采用了定性评价、综合因素评价、数据包络分析、多目标线性规划等多种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应用该复合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997~2004年,河南省高速公路的发展超前于区域土地集约发展,特别是在最近的2001~2004年间,高速公路发展在规模上不能达到最优,劣于土地集约发展的轨迹。最后,依据模型目标,对未来河南省的高速公路用地进行了集约化发展的规模、布局优化,与2020年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相比,在用地和规划总里程上分别减少13.97%和12.79%,这对于未来区域土地的结构配置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势下,高速公路用地必须在区域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下受到约束,在发展高速公路交通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忽视这一方面最终只会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河南省的实践证明,运用RIDS-LH的方法体系实现了对区域高速公路用地评价、优化预测及辅助决策,能够帮助找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变化规律,保证建设规模与时序安排的合理性,对于指导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区域高速公路用地集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301;F542;F2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来源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区域公路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区域理论中的交通研究
2.3 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4 系统理论
2.5 协同学理论
3 区域土地—高速公路集约用地的系统分析
3.1 系统目标分析
3.2 系统基本构成
3.2.1 土地子系统
3.2.2 高速公路子系统
3.3 系统间的相互关联
3.3.1 土地利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3.3.2 高速公路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3.3.3 土地利用、高速公路子系统关系
3.4 高速公路用地集约化协调手段
4 河南省土地利用、公路交通、经济社会概况
4.1 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4.1.1 耕地现状分析
4.1.2 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4.2 公路交通运输状况分析
4.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4.3.1 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产值与建设用地变化
4.3.2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变化
4.3.3 交通用地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
5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
5.1 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1 评价目标
5.1.2 指标体系框架
5.1.3 指标选取原则
5.2 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5.3 复合系统评价思路与方法体系
5.4 指标权重的确定
6 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研究
6.1 区域土地及经济
6.1.1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分析
6.1.2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6.1.3 河南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6.2 高速公路—经济联系与评价
6.2.1 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分析
6.2.2 影响高速公路—经济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
6.2.3 河南省高速公路—经济系统发展评价
6.2.4 河南省高速公路节点重要度评价
6.3 土地—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
6.3.1 DEA 模型
6.3.2 模型构建
6.3.3 结果分析
7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规模预测及优化布局
7.1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规模优化
7.1.1 模型选择
7.1.2 模型构建
7.1.3 结果分析
7.1.4 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特点
7.2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正在审理文章
获奖成果证书
附表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4259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301;F542;F2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来源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区域公路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区域理论中的交通研究
2.3 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4 系统理论
2.5 协同学理论
3 区域土地—高速公路集约用地的系统分析
3.1 系统目标分析
3.2 系统基本构成
3.2.1 土地子系统
3.2.2 高速公路子系统
3.3 系统间的相互关联
3.3.1 土地利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3.3.2 高速公路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3.3.3 土地利用、高速公路子系统关系
3.4 高速公路用地集约化协调手段
4 河南省土地利用、公路交通、经济社会概况
4.1 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4.1.1 耕地现状分析
4.1.2 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4.2 公路交通运输状况分析
4.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4.3.1 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产值与建设用地变化
4.3.2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变化
4.3.3 交通用地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
5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
5.1 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1 评价目标
5.1.2 指标体系框架
5.1.3 指标选取原则
5.2 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5.3 复合系统评价思路与方法体系
5.4 指标权重的确定
6 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研究
6.1 区域土地及经济
6.1.1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分析
6.1.2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6.1.3 河南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6.2 高速公路—经济联系与评价
6.2.1 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分析
6.2.2 影响高速公路—经济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
6.2.3 河南省高速公路—经济系统发展评价
6.2.4 河南省高速公路节点重要度评价
6.3 土地—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
6.3.1 DEA 模型
6.3.2 模型构建
6.3.3 结果分析
7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规模预测及优化布局
7.1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规模优化
7.1.1 模型选择
7.1.2 模型构建
7.1.3 结果分析
7.1.4 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特点
7.2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正在审理文章
获奖成果证书
附表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秀美;陈百明;张蕾娜;谷晓坤;;新形势下全国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09期
2 梁思源;吴克宁;;郑州地区公路用地集约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小青;公路建设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黄锦秋;高速公路设计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关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杨丽辉;我国公路用地规模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梁思源;区域公路用地集约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赵新生;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节约用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刘永为;兰州市公路集约用地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刘俊燕;新疆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8 李丹;青岛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乔彦;基于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的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4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4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