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与极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16:43
   近年来,我国对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一模式达成共识。因此,我国对于城镇化发展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其中引入比较的概念从而对城镇化发展进行区域差异研究却不多见。大部分城镇化研究都是通过人口城镇化率指标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化的变化情况。基于此,引入区域经济中的区域差异和区域极化的概念到城镇化研究中,通过差异和极化中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来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 选取重庆40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各区县1996-2004年9年城镇人均GDP作为研究的基础指标。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情况主要是通过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两个差异指数来揭示。将采集到的重庆各区县1996-2004年的城镇人均GDP、城镇人口等数据代入两指数的计算式,得出的结果一致说明了1996-2000年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变化不大,维持在一定的差异水平上;2000-2004年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开始下降,各区县之间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渐接近。为了揭示后半段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下降的原因,因此对2000-2004年重庆城镇化发展进行进一步极化研究。 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分析中主要的指标简化坎贝尔-张极化指数是区域组间差异同总差异即广义熵指数的比值。简化坎贝尔-张指数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区域分组时引入了地理分区标准,而每个地理分区标准代表每种对重庆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多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以属于重庆东部还是西部,是否属于三峡库区以及各区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作为影响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最大的三个因素,并将重庆市所有的区县各自分成两个区域组。得出简化坎贝尔-张极化指数结果显示,在2000-2004年时间段中主要部分是呈下降状态,呈现“反极化效应”,这同差异指数分析出的结果是类似的。此外,简化坎贝尔-张极化指数部分时间段呈现了不规则的变动方式,显示了现阶段各种干扰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随机影响,特别是2003-2004年,城镇化发展极化出现显著增长的极化现象,因为这时三峡库区出现了显著的产业空心化现象。但总体上,重庆各区县没有出现随各种因素产生明显的分化,重庆城镇化发展整体情况良好。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299.27;F22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基本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城镇化内涵
        2.1.1 城镇概念
        2.1.2 城镇化概念
        2.1.3 人口城镇化率概念
    2.2 区域经济内涵
        2.2.1 区域概念
        2.2.2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2.2.3 区域经济中的区域差异和区域极化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研究评价
3 研究方法论
    3.1 城镇化测量的新思路
    3.2 城镇化发展衡量工具
        3.2.1 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指标
        3.2.2 城镇化发展差异分析工具
        3.2.3 城镇化发展极化分析工具
    3.3 样本和数据来源
        3.3.1 样本情况
        3.3.2 数据来源
4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分析
    4.1 重庆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4.2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测量
        4.2.1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基尼系数值
        4.2.2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广义熵指数值
        4.2.3 基尼系数值和广义熵指数值比较
    4.3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分析
        4.3.1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趋势分析
        4.3.2 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指数和人口城镇化率分析的异同
        4.3.3 城镇化发展差异与极化之间的联系
5 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分析
    5.1 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影响因素
    5.2 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测量
        5.2.1 重庆城镇化发展坎贝尔—张公式的选取
        5.2.2 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分区标准和时间序列的选取
        5.2.3 重庆城镇化发展简化坎贝尔-张极化指数计算结果
    5.3 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分析
    5.4 重庆城镇化发展极化进一步分析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研究的局限性
        6.2.2 后续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B 1996-2004 年重庆城镇化发展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宏伟;陈红娟;;泰州农村城镇化发展简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1年08期

2 甘小文;黄小勇;胡宾;;城镇化对农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1年06期

3 孟鑫;;城镇化浪潮中土地矛盾与对策探讨——以江西省九江县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6期

4 魏义慧;;改革开放以来石河子垦区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5 张瀚文;肖晶;;加快衡阳市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6 季辰晔;翟国方;;分区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7 谭向东;;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框架研究[J];建筑经济;2011年07期

8 柏程豫;;传统农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路径探索——基于河南省商丘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9 李要坚;;规划的编制与思路——论潮州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10 杨明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铁军;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特征及事故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段炼;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慎刚;我国城镇化集约用地“三位一体”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朱晓青;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琳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魏雪清;重庆城镇化发展差异与极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叶华;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陈丹丹;洛阳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尉发昌;延安城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顾军廷;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人口城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余丽红;我国不同地域城镇化战略选择的比较研究——以闽北闽南两大地带城镇化发展为例[D];福州大学;2005年

9 杜英;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艳玲;论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成人教育改革[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6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46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