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集体化”:国家政治主导下郝庄的经济变革
发布时间:2020-11-02 13:07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重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政权对乡村的改造较为成功,使乡村社会演变表现出现代潮流的强劲势头,乡村经济在国家政治的主导下实现了“离土不离村”的现代商品经济运行模式。深处内陆省份山西太原的郝庄,同样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对其秩序的构建及其乡村经济的改造,如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及集体化经济等政治行为主导下的经济变革,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图基本得到实现,但乡村经济并没有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且农民生活也并未获得多少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惠农政治的推行,务实经济政策的先后出台,郝庄以此为契机,经济层面实行了大包干与去集体化,乡村经济较前有所好转。后来,又在兴办乡镇企业思路的引导下,郝庄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紧扣太原城市化建设的脉搏,创办了许多工厂,而工厂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关门。然而,郝庄又在乡村经济选择自主性增强的情况下,在偶然的机遇中发展了以服装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完成了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成功实现了乡村的城市化和非农化,并使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融入了大都市行列。同时,又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渐渐成熟及其体制的深入改革,郝庄具有现代经济特征的集体经济进行了改制,实行了股份制的运作机制,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再次转轨,使乡村经济又重归“集体化”。然而,它也伴随着集体经济私有化问题的出现,从而使不同利益群体围绕再“集体化”问题展开了权力与利益的较量,而村庄亦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内部分化日益严重,乡村的现代性进一步强化。但是,郝庄在经济变革中却由集体化又回到了“集体化”。而股份制改造和现代意义上的集体产权之建立是乡村再“集体化”实现的重要途径。由于太原服装城集团的公司化改制,将郝庄村的农民集体改造成了整体式的人格化代表,且它在法律意义上成为现代公司的集体式股东,以郝庄村农民集体整体为公司股东的集体财产权利制度形成。此外,村民股东分红制度的确立也保证了再“集体化”过程中村民对集体财产收益索取权的实现,进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化、市场化、集体产权所有及集体共同享有收益的“集体化”。另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看,郝庄乡村经济的成功转轨在山西独一无二,从全国来看它也是较有代表性的,与华西村等模式截然不同,郝庄模式是在国家政治强制导向下由出租集体土地向非农化的转变,从而利用城中村的优势发展起具有集体经济性质的现代服装市场,成功融入城市体系。鉴于郝庄经济变革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笔者认为中国乡村走现代产权意义上的经济合作化道路仍不失为一条有效的经济变革之路。然而,这两种集体化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从产权意义讲,二者都是集体所有制,在演变轨迹上有一定的承继性。只是前者是国家直接控制下的集体所有,政治主导一切,而后者是村自治控制下的所有制,具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集体所有制;(2)合作行动不同。非农化过程中的合作行动显然不同于中国农村以往合作制时期和公社制时期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方式,且不是以集体制的方式将他们固定在农村和农业上,而是建立在既承认个人所有又强调法人成员共同占有基础之上,虽事实上个人不会终止合作,但个人有权选择是否终止合作,这就完全避免了合作制时代因个人所有权不明确、吃大锅饭又不允许退社而造成的消极怠工;(3)集体财产收益权的归属不同。农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决定了郝庄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格局,且由此奠定了郝庄资本积累和再“集体化”的基本路径——即农民集体是集体性土地的合法享受者,而且也是集体土地所创造资本再次运营和积累的唯一合法享受者;(4)合作组织发生显著变化。新的村社区形态和组织要素并不是完全被结构出来的而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它们不是原来结构的重现和恢复而是在重建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此外,郝庄虽又重归“集体化”,并创造了乡村经济的奇迹,但未来发展存在的忧患也不少,主要表现为:(1)如何很好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国家政治与乡村经济的关系。在当今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中,国家政治虽对经济干涉趋于弱化,且经济主体角色也发生显著变化,但实际情形是国家政治一直都在影响着乡村经济之演变,只是它对经济的干预及所采取的表现手法不像以前那么猛烈甚至专断而已;(2)集体合作组织的活力能够保持多久仍是一大困惑。股份制的实行尽管是走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一个良好表现,但问题是仅有现代经营意识是不够的,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到底如何,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形,郝庄服装市场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尤其是电子商务给它的压力特别大;(4)郝庄原有村落共同体的消亡和社会的严重分化正在蔓延。尤其是随着现代社区居住环境的形成,贫富差距的拉大,及村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减少,导致乡村的小社会日益分化,郝庄将慢慢变成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有内聚力的村落。这些问题的有效克服和解决或许是保持郝庄“集体化”经济活力首要考虑的因素。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价值
0.2 相关研究成果之回顾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及方法
0.5 所用资料分析
0.5.1 村庄档案
0.5.2 口述资料
0.6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郝庄村的经济及社会生态
1.1 概述
1.1.1 区位经济环境
1.1.2 行政沿革
1.2 1949年前郝庄的乡村社会
第二章 集体化之趋向:1949—1953年的土改运动
2.1 土改动员与阶级划分
2.1.1 社会动员
2.1.2 阶级划分
2.2 实现“耕者有其田”
2.3 乡村社会变迁
2.3.1 社会结构变化
2.3.2 农民生活短暂提高
2.4 集体化的前奏:农村互助组
2.4.1 互助组织的出现和困境
2.4.2 互助与单干的博弈
第三章 集体化的开端:1953—1956年初级合作社的创办
3.1 生产资料入股分红
3.1.1 土地和劳动工具的集体化
3.1.2 农民收益
3.2 乡村社会交换
3.2.1 自由市场被中断
3.2.2 统购统销
3.3 集体化的动因
3.3.1 互助组试验成功
3.3.2 均分思想的影响
3.3.3 计划经济的成功上演
3.3.4 国家政策倾斜
第四章 集体化的高潮:由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运动
4.1 生产资料公有化
4.1.1 生产要素归公
4.1.2 劳动产品的分配
4.2 高级合作社的组织与运作
4.2.1 社的组织
4.2.2 合作社的运作机制
4.2.3 合作化困境中的单干风
4.3 人民公社化运动
4.3.1 入社动员
4.3.2 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
4.3.3 村落政治与生计危机
4.3.4 经济调整阶段的乡村应因
4.3.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
第五章 惠农政治推行与再“集体化”:非农化中的道路选择
5.1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5.1.1 去公社化:大包干在郝庄
5.1.2 去集体化与再“集体化”:国家与乡村的经济博弈
5.2 非农化的经济现代化探索
5.2.1 融资渠道
5.2.2 服装销售业兴盛:乡村脱贫致富之路径选择
5.2.3 制度化与规模化: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张力
5.3 村庄发展与农民生活
5.3.1 村庄的城镇化
5.3.2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5.3.3 典型村民王敬孝的成长及生活史
5.4 市场化与乡村经济运作:再“集体化”过程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5.4.1 国家权力的渗透与乡村经济的自主性
5.4.2 区、镇与村的互动和调适
5.4.3 精英崛起与新型权威
5.4.4 选举:村民对经济效益的监督及政治参与
结语
6.1 “郝庄道路”:新型“集体化”的社会效应
6.2 从集体化到“集体化”:国家政治与乡村经济之关系
6.3 郝庄的道路:未来将向何处去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7090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价值
0.2 相关研究成果之回顾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及方法
0.5 所用资料分析
0.5.1 村庄档案
0.5.2 口述资料
0.6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郝庄村的经济及社会生态
1.1 概述
1.1.1 区位经济环境
1.1.2 行政沿革
1.2 1949年前郝庄的乡村社会
第二章 集体化之趋向:1949—1953年的土改运动
2.1 土改动员与阶级划分
2.1.1 社会动员
2.1.2 阶级划分
2.2 实现“耕者有其田”
2.3 乡村社会变迁
2.3.1 社会结构变化
2.3.2 农民生活短暂提高
2.4 集体化的前奏:农村互助组
2.4.1 互助组织的出现和困境
2.4.2 互助与单干的博弈
第三章 集体化的开端:1953—1956年初级合作社的创办
3.1 生产资料入股分红
3.1.1 土地和劳动工具的集体化
3.1.2 农民收益
3.2 乡村社会交换
3.2.1 自由市场被中断
3.2.2 统购统销
3.3 集体化的动因
3.3.1 互助组试验成功
3.3.2 均分思想的影响
3.3.3 计划经济的成功上演
3.3.4 国家政策倾斜
第四章 集体化的高潮:由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运动
4.1 生产资料公有化
4.1.1 生产要素归公
4.1.2 劳动产品的分配
4.2 高级合作社的组织与运作
4.2.1 社的组织
4.2.2 合作社的运作机制
4.2.3 合作化困境中的单干风
4.3 人民公社化运动
4.3.1 入社动员
4.3.2 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
4.3.3 村落政治与生计危机
4.3.4 经济调整阶段的乡村应因
4.3.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
第五章 惠农政治推行与再“集体化”:非农化中的道路选择
5.1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5.1.1 去公社化:大包干在郝庄
5.1.2 去集体化与再“集体化”:国家与乡村的经济博弈
5.2 非农化的经济现代化探索
5.2.1 融资渠道
5.2.2 服装销售业兴盛:乡村脱贫致富之路径选择
5.2.3 制度化与规模化: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张力
5.3 村庄发展与农民生活
5.3.1 村庄的城镇化
5.3.2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5.3.3 典型村民王敬孝的成长及生活史
5.4 市场化与乡村经济运作:再“集体化”过程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5.4.1 国家权力的渗透与乡村经济的自主性
5.4.2 区、镇与村的互动和调适
5.4.3 精英崛起与新型权威
5.4.4 选举:村民对经济效益的监督及政治参与
结语
6.1 “郝庄道路”:新型“集体化”的社会效应
6.2 从集体化到“集体化”:国家政治与乡村经济之关系
6.3 郝庄的道路:未来将向何处去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作翰;张英洪;;改革以来中国乡村和农民研究的回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2 王胜;刘英琴;;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析——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2期
3 杨云彦,陈浩,陈金永;乡村工业嬗变与“自下而上”城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4 葛玲;;中国乡村的社会主义之路——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化进程研究述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满永;;生活中的革命日常化——1950年代乡村集体化进程中的社会政治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薛继亮;李录堂;;传统农区乡村再集体化的现实需要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02期
7 陈映芳;;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J];开放时代;2007年06期
8 于志勇;;对农村城镇化与政府职能定位的聚焦与探究[J];农村经济;2012年03期
9 王明黔;乡村城镇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9年10期
10 吕德文;;村庄传统: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一个视角[J];人文杂志;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867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6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