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99.2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述评
1.3.2 国内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框架
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理论研究
2.1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2.2 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2.3 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2.4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4.1 中心地理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点—轴系统"理论
2.4.4 网络开发理论
2.4.5 区域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2.4.6 区域整合发展理论
3.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目标及SWOT分析
3.1 苏锡常城市群概况
3.2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必要性
3.2.1 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提升区域一体化程度的需要
3.2.2 更好的融入以上海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
3.2.3 提高苏锡常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3.2.4 促进江苏"两个率先"发展
3.3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目标分析
3.3.1 我国未来国际化区域的中坚
3.3.2 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3.3 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3.4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优势条件
3.4.1 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地缘优势
3.4.2 经济实力强,城市化进程快
3.4.3 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3.4.4 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相对优越的投资环境
3.5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
3.5.1 重复建设严重
3.5.2 产业结构趋同
3.6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3.6.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3.6.2 行政因素推动着区域协调发展
3.6.3 上海的辐射带动
3.7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3.7.1 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经济安全形势的影响
3.7.2 资源要素供应趋紧将伴随整个"十一五"发展进程
3.7.3 区域经济整体关系下的城市群经济运行体制尚未形成
4.苏锡常城市群协调整合的模式
4.1 国内重要城市群协调整合一般模式
4.1.1 长三角"雁行"型协调整合模式
4.1.2 珠三角"星座"型协调整合模式
4.1.3 京津"双核"型协调整合模式
4.1.4 长株潭"成长三角"型协调整合模式
4.2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整合—"网络"型整合模式
4.2.1 网络城市内涵
4.2.2 苏锡常"网络"型协调整合模式
5.苏锡常城市群"网络型"整合重点
5.1 空间协调整合
5.2 产业整合
5.3 基础设施整合
5.3.1 完善苏锡常城市群交通网络
5.3.2 完善城市群通讯信息网络
5.4 生态与环境保护整合
6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整合机制及管理体制研究
6.1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整合协调机制
6.1.1 城市群协调整合机制原理
6.1.2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整合机制具体类型
6.2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管理体制创新
7.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桂玲;杨德刚;闫海龙;张豫芳;;中心城市发展与城市群产业整合发展研究——以乌昌石城市群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6年02期
2 童中贤;刘晓;黄永忠;;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5年09期
3 秦立春;傅晓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竞合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11期
4 郑旗;;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5 张韧坚;;武汉为何是“城市圈”不是“城市群”[J];武汉建设;2009年01期
6 高国力;李天健;孙文迁;;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上)[J];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01期
7 高国力;李天健;孙文迁;;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下)[J];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02期
8 徐豪;;崛起的中国城市群 城市群有哪些? 为什么重要? 能做什么?[J];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5期
9 ;第七个国家级城市群诞生,涵盖5省30个市[J];现代商业银行;2017年04期
10 毕治方;孙斌;王路路;尚雅楠;;国内外智慧城市群研究与实践述评[J];科技和产业;201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朱政;基于有机生长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楚芳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刘振灵;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6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韩学文;湖南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王娟;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汤姚楠;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10 史雅娟;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淮中;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曹相东;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虹;创新型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杨晗;达州城市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实践[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5 朱炜鑫;社区警务视角下S市C社区群租房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刘益萌;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安财经学院;2017年
7 朱文强;FDI,产业集聚和城市化[D];山东大学;2018年
8 杜巧艳;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9 安俞静;基于交通流与信息流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10 冯长安;多维邻近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特征[D];西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9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8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