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江西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9 08:24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每个角落,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中国自入世以后,经济迅速膨胀,在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吸纳就业量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也出现了诸入环境污染、通货膨胀、收入差距拉大、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等一系列矛盾。在充分总结和吸取国内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此后,2007年10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地处中部的江西省而言,虽然东部省份已经走在了经济增长的前头,而在国家政策照顾下西部...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图1.1波特“钻石”理论模型1.2.3IMn和WEr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2]1950年IMD(x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国际管理发展学会)创立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即早期的国际竞争力模型。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线性的评价模型。1.2.3.1早期的IMD国际竞争力模型(见图2)国际管理学院(lMD)在早期用八个要素建构了一个国际竞争力模型,它们分别是企业管理(ManageZment)、经济实力(DomestieEconomy)、科技水平(Seienee&Teehnology)、国民素质(people)、政府管理(Govenunent)、国际化度(Intemationalization)·基础设施(Infrastrueture)和金融体系(Finance)。并从四个角度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特征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拓展型拓足型存量型
图1.3现行的IMD国际竞争力模型国际管理学院现在使用的模型作了较大的调整,用四个要素替代了原先的八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经济表现(Eeonomicperformanee)、政府效率(GovernmentEffieiency)、商务效率(BusinessEffieiene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每个要素又各自包括了五个子要素,经济表现包含的子要素为:经济实力(DomesticEeonomy)、国际贸易(IntemationalTrade)、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Investment)·就业(Employment)、物价(prices):政府效率包含的子要素为:公共财政(publieFinance)、财政政策(Fisealpoliey)、机构框架(InstitutionalFramework)、商务法规(Business玩gislation)、社会框架(SoeietalFramework):商务效率包含的子要素为:生产力(produetivity)、劳务市场(uborMarket)、金融(Finanee)、管理实践(Managementpractiees)、态度与价值(AttitudesandValues):基础设施包含的子要素为:基础性基础设施(BasieInftastructure)、技术性基础设施(TeehnologiealInfrastrueture)、科学性基础设施(ScientificInfrastructure)、健康与环境(HealthandEnvironment)、教育(Edueation)。1.2.3.3WEF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综述[J]. 芦岩,陈柳钦.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04)
[2]区域竞争力的内涵、本质和核心[J]. 夏智伦,李自如. 求索. 2005(09)
[3]山东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J]. 牟芳华,杨冬梅,董西明,王丽梅. 山东经济. 2005(02)
[4]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 谭清美. 统计与决策. 2005(01)
[5]论“中部崛起”的地方响应[J]. 覃成林. 学习与实践. 2004(08)
[6]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官建成,史晓敏. 中国机械工程. 2004(11)
[7]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200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 唐炎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02)
[8]区域竞争力研究述评[J]. 王秉安.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4)
[9]区域创新体系(RIS)的网络结构[J]. 王子龙,谭清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01)
[10]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思考[J]. 刘春敏. 南京社会科学. 2002(S1)
硕士论文
[1]中部六省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孟彦菊.郑州大学 2006
[2]中部六省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实证研究[D]. 张琦.合肥工业大学 2006
[3]湖南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 袁灵.湖南大学 2005
[4]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王连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0658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图1.1波特“钻石”理论模型1.2.3IMn和WEr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2]1950年IMD(x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国际管理发展学会)创立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即早期的国际竞争力模型。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线性的评价模型。1.2.3.1早期的IMD国际竞争力模型(见图2)国际管理学院(lMD)在早期用八个要素建构了一个国际竞争力模型,它们分别是企业管理(ManageZment)、经济实力(DomestieEconomy)、科技水平(Seienee&Teehnology)、国民素质(people)、政府管理(Govenunent)、国际化度(Intemationalization)·基础设施(Infrastrueture)和金融体系(Finance)。并从四个角度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特征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拓展型拓足型存量型
图1.3现行的IMD国际竞争力模型国际管理学院现在使用的模型作了较大的调整,用四个要素替代了原先的八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经济表现(Eeonomicperformanee)、政府效率(GovernmentEffieiency)、商务效率(BusinessEffieiene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每个要素又各自包括了五个子要素,经济表现包含的子要素为:经济实力(DomesticEeonomy)、国际贸易(IntemationalTrade)、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Investment)·就业(Employment)、物价(prices):政府效率包含的子要素为:公共财政(publieFinance)、财政政策(Fisealpoliey)、机构框架(InstitutionalFramework)、商务法规(Business玩gislation)、社会框架(SoeietalFramework):商务效率包含的子要素为:生产力(produetivity)、劳务市场(uborMarket)、金融(Finanee)、管理实践(Managementpractiees)、态度与价值(AttitudesandValues):基础设施包含的子要素为:基础性基础设施(BasieInftastructure)、技术性基础设施(TeehnologiealInfrastrueture)、科学性基础设施(ScientificInfrastructure)、健康与环境(HealthandEnvironment)、教育(Edueation)。1.2.3.3WEF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综述[J]. 芦岩,陈柳钦.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04)
[2]区域竞争力的内涵、本质和核心[J]. 夏智伦,李自如. 求索. 2005(09)
[3]山东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J]. 牟芳华,杨冬梅,董西明,王丽梅. 山东经济. 2005(02)
[4]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 谭清美. 统计与决策. 2005(01)
[5]论“中部崛起”的地方响应[J]. 覃成林. 学习与实践. 2004(08)
[6]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官建成,史晓敏. 中国机械工程. 2004(11)
[7]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200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 唐炎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02)
[8]区域竞争力研究述评[J]. 王秉安.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4)
[9]区域创新体系(RIS)的网络结构[J]. 王子龙,谭清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01)
[10]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思考[J]. 刘春敏. 南京社会科学. 2002(S1)
硕士论文
[1]中部六省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孟彦菊.郑州大学 2006
[2]中部六省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实证研究[D]. 张琦.合肥工业大学 2006
[3]湖南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 袁灵.湖南大学 2005
[4]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王连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06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0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