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管治下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8 16:51
“主体功能区”概念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二者均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随即国务院公布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来具体落实这个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它是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从1980年人均GNP的290美元到2008年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在社会物质财富增长方面取得重要成效的背景下提出的。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现状却存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矛盾加剧、国土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的发展阶段,区域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背景
1.1.2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无序、空间结构不合理的现实背景
1.1.3 四川国土空间开发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主要贡献与不足
1.6.1 主要贡献
1.6.2 不足之处
2. 区域空间管治: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2.1.1 区域空间管治
2.1.2 主体功能区
2.1.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1.4 现有开发密度
2.1.5 开发潜力
2.2 区域空间管治的地域分异基础
2.2.1 地域分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2.2 地域分异客观上要求加强区域空间管治
2.3 区域空间管治的人地和谐理念
2.3.1 人地和谐的概念及内涵
2.3.2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及人地和谐基本理论
2.4 区域空间管治目标状态:空间均衡
2.4.1 空间均衡的概念及内涵
2.4.2 空间均衡的效率及其最大化
2.4.3 空间均衡实现与区域空间管治
2.5 区域空间管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追求
2.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5.2 区域空间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着力点
2.5.3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空间管治的最终目标
2.6 区域空间管治原则、管治模式及管治手段
2.6.1 区域空间管治原则
2.6.2 区域空间管治模式
2.6.3 区域空间管治手段
3. 主体功能区及其划分内容、方法
3.1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3.1.1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3.1.2 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2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及其划分依据
3.2.1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
3.2.2 主体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类型的区别与联系
3.2.3 主体功能区划特征及划分依据
3.3 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
3.3.1 突出自身优势,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3.3.2 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3.3.3 统筹兼顾,区域主体功能导向的原则
3.3.4 自上而下、上下互动的原则
3.3.5 基本依托行政区,适度打破行政区划的原则
3.3.6 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重的原则
3.4 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及划分方法
3.4.1 划分指标选择原则
3.4.2 指标体系构建
3.4.3 划分思路
3.4.4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 区域空间管治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4.1 区域空间管治与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4.1.1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自然、经济、生态等基础
4.1.2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市场机制作用
4.1.3 主体功能区形成与区域划分及区域空间规划作用
4.1.4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区域空间分类管治政策作用
4.1.5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机制作用
4.1.6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协调各方利益的统筹机制作用
4.2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分类管治政策体系
4.2.1 财政政策
4.2.2 投资政策
4.2.3 产业政策
4.2.4 土地政策
4.2.5 人口管理政策
4.2.6 环境保护政策
4.3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管治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4.3.1 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及其形式
4.3.2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管治对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要求
4.4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管治的生态补偿机制
4.4.1 生态补偿的内涵
4.4.2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求
4.4.3 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及方式
5.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新形势
5.1 四川省国土空间特征
5.1.1 国土空间概况
5.1.2 自然地理基础特征
5.1.3 资源禀赋特征
5.2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5.2.1 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5.2.2 土地利用现状
5.2.3 人口空间分布现状
5.2.4 资源开发现状
5.2.5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状
5.3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5.3.1 空间开发结构不合理
5.3.2 人地矛盾突出
5.3.3 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形势严峻
5.3.4 资源坏境承载能力削弱
5.3.5 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5.3.6 区域、城乡差距明显
5.4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5.4.1 工业化进程加速
5.4.2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5.4.3 资源环境制约加大
5.4.4 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6.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选取
6.1.1 指标选择
6.1.2 数据选取
6.2 综合指数计算
6.2.1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变异系数权重
6.2.2 变异系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求综合指数
6.3 聚类组合评价
6.4 四川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7.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7.1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协作
7.1.1 打破行政区划框架约束
7.1.2 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要素市场
7.1.3 加强规划引导
7.1.4 统筹谋划区域空间系统分工协作关系
7.2 四川各类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1 一级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2 二级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3 限制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4 禁止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3 制定区域空间管治政策,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
7.3.1 一级重点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3.2 二级重点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3.3 限制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3.4 禁止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4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7.4.1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不足
7.4.2 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总量,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7.4.3 理顺政府间责、权、利关系
7.4.4 改善支付方法,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7.4.5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转移支付立法保障
7.4.6 构建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
7.5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主体功能绩效评价方式
7.5.1 一级重点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7.5.2 二级重点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7.5.3 限制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7.5.4 禁止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四川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基础数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2924300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的发展阶段,区域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背景
1.1.2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无序、空间结构不合理的现实背景
1.1.3 四川国土空间开发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主要贡献与不足
1.6.1 主要贡献
1.6.2 不足之处
2. 区域空间管治: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2.1.1 区域空间管治
2.1.2 主体功能区
2.1.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1.4 现有开发密度
2.1.5 开发潜力
2.2 区域空间管治的地域分异基础
2.2.1 地域分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2.2 地域分异客观上要求加强区域空间管治
2.3 区域空间管治的人地和谐理念
2.3.1 人地和谐的概念及内涵
2.3.2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及人地和谐基本理论
2.4 区域空间管治目标状态:空间均衡
2.4.1 空间均衡的概念及内涵
2.4.2 空间均衡的效率及其最大化
2.4.3 空间均衡实现与区域空间管治
2.5 区域空间管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追求
2.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5.2 区域空间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着力点
2.5.3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空间管治的最终目标
2.6 区域空间管治原则、管治模式及管治手段
2.6.1 区域空间管治原则
2.6.2 区域空间管治模式
2.6.3 区域空间管治手段
3. 主体功能区及其划分内容、方法
3.1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3.1.1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3.1.2 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2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及其划分依据
3.2.1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
3.2.2 主体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类型的区别与联系
3.2.3 主体功能区划特征及划分依据
3.3 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
3.3.1 突出自身优势,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3.3.2 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3.3.3 统筹兼顾,区域主体功能导向的原则
3.3.4 自上而下、上下互动的原则
3.3.5 基本依托行政区,适度打破行政区划的原则
3.3.6 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重的原则
3.4 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及划分方法
3.4.1 划分指标选择原则
3.4.2 指标体系构建
3.4.3 划分思路
3.4.4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 区域空间管治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4.1 区域空间管治与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4.1.1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自然、经济、生态等基础
4.1.2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市场机制作用
4.1.3 主体功能区形成与区域划分及区域空间规划作用
4.1.4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区域空间分类管治政策作用
4.1.5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机制作用
4.1.6 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协调各方利益的统筹机制作用
4.2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分类管治政策体系
4.2.1 财政政策
4.2.2 投资政策
4.2.3 产业政策
4.2.4 土地政策
4.2.5 人口管理政策
4.2.6 环境保护政策
4.3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管治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4.3.1 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及其形式
4.3.2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管治对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要求
4.4 主体功能区区域空间管治的生态补偿机制
4.4.1 生态补偿的内涵
4.4.2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求
4.4.3 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及方式
5.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新形势
5.1 四川省国土空间特征
5.1.1 国土空间概况
5.1.2 自然地理基础特征
5.1.3 资源禀赋特征
5.2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5.2.1 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5.2.2 土地利用现状
5.2.3 人口空间分布现状
5.2.4 资源开发现状
5.2.5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状
5.3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5.3.1 空间开发结构不合理
5.3.2 人地矛盾突出
5.3.3 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形势严峻
5.3.4 资源坏境承载能力削弱
5.3.5 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5.3.6 区域、城乡差距明显
5.4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5.4.1 工业化进程加速
5.4.2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5.4.3 资源环境制约加大
5.4.4 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6.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选取
6.1.1 指标选择
6.1.2 数据选取
6.2 综合指数计算
6.2.1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变异系数权重
6.2.2 变异系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求综合指数
6.3 聚类组合评价
6.4 四川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7.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7.1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协作
7.1.1 打破行政区划框架约束
7.1.2 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要素市场
7.1.3 加强规划引导
7.1.4 统筹谋划区域空间系统分工协作关系
7.2 四川各类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1 一级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2 二级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3 限制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2.4 禁止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7.3 制定区域空间管治政策,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
7.3.1 一级重点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3.2 二级重点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3.3 限制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3.4 禁止开发区区域空间管治政策
7.4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7.4.1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不足
7.4.2 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总量,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7.4.3 理顺政府间责、权、利关系
7.4.4 改善支付方法,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7.4.5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转移支付立法保障
7.4.6 构建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
7.5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主体功能绩效评价方式
7.5.1 一级重点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7.5.2 二级重点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7.5.3 限制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7.5.4 禁止开发区的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四川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基础数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2924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2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