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10:5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和质量提升,与其所处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越来越密切。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邳州市作为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县,相对处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邳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本文对县域经济理论进行阐述并归纳介绍了区域经济理论中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学说。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归纳借鉴国内外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模式;其次通过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实证分析邳州市发展县域经济的条件;再次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尝试对邳州市发展县域经济进行模式设计,设计了基于“邳州模式”下的五种特征路线:以农业产业化为特征的模式、以招商引资为特征的模式、以民营经济为特征的模式、以特色支柱产业为特征的模式和以小城镇推动为特征的模式;最后在这些模式设计的基础上结合邳州实际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邳州县域经济的五种对策建议: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招商引资...
【文章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经济理论中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2.1.2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2.2 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联系
2.3 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2.3.1 经济增长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增长极理论
2.3.4 缺口理论
第3章 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模式借鉴
3.1 国外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
3.1.1 美国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
3.1.2 欧盟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
3.1.3 国外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启示
3.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模式
3.2.1 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3.2.2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
第4章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4.1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条件SWOT分析
4.1.1 优势(Strengths)
4.1.2 劣势(Weaknesses)
4.1.3 机遇(Opportunities)
4.1.4 威胁(Threats)
4.2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设计
4.2.1 以农业产业化为特征的模式
4.2.2 以招商兴市为特征的模式
4.2.3 以民营经济为特征的模式
4.2.4 以特色支柱产业富市为特征的模式
4.2.5 以小城镇推动为特征的模式
4.3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4.3.1 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3.2 提升招商引资的水平
4.3.3 强化民营企业作为邳州市经济的主体地位
4.3.4 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
4.3.5 推进邳州市城镇化建设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邳州地区大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韩素梅,姜新菊,夏卫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3)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反思与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回归[J]. 杨公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9(08)
[3]苏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探析——以邳州市为例[J]. 王超,丁忠义,朱亚娟. 乡镇经济. 2009(07)
[4]邳州市加快银杏产业发展综述[J]. 史青,李修柱.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09(12)
[5]河南省县域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模式选择[J]. 张振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5)
[6]区域经济理论下的永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J]. 钟敏,朱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1)
[7]“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J]. 贾丽娟,汪学军. 农业经济问题. 2007(06)
[8]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 张洪力. 中州学刊. 2006(04)
[9]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J]. 赵立龙. 经济问题探索. 2006(06)
[10]产业结构调整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 黄艳,郑文君. 商场现代化. 2006(16)
博士论文
[1]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卢建明.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乔恒.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D]. 郑炎成.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廖乐焕.中央民族大学 2007
[5]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D]. 陈志德.东北师范大学 2006
[6]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 李晓浩.中共中央党校 2006
[7]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邢志广.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8]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付学坤.四川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徐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 李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 肖爱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88912
【文章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经济理论中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2.1.2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2.2 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联系
2.3 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2.3.1 经济增长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增长极理论
2.3.4 缺口理论
第3章 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模式借鉴
3.1 国外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
3.1.1 美国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
3.1.2 欧盟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
3.1.3 国外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启示
3.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模式
3.2.1 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3.2.2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
第4章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4.1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条件SWOT分析
4.1.1 优势(Strengths)
4.1.2 劣势(Weaknesses)
4.1.3 机遇(Opportunities)
4.1.4 威胁(Threats)
4.2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设计
4.2.1 以农业产业化为特征的模式
4.2.2 以招商兴市为特征的模式
4.2.3 以民营经济为特征的模式
4.2.4 以特色支柱产业富市为特征的模式
4.2.5 以小城镇推动为特征的模式
4.3 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4.3.1 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3.2 提升招商引资的水平
4.3.3 强化民营企业作为邳州市经济的主体地位
4.3.4 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
4.3.5 推进邳州市城镇化建设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邳州地区大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韩素梅,姜新菊,夏卫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3)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反思与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回归[J]. 杨公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9(08)
[3]苏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探析——以邳州市为例[J]. 王超,丁忠义,朱亚娟. 乡镇经济. 2009(07)
[4]邳州市加快银杏产业发展综述[J]. 史青,李修柱.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09(12)
[5]河南省县域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模式选择[J]. 张振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5)
[6]区域经济理论下的永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J]. 钟敏,朱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1)
[7]“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J]. 贾丽娟,汪学军. 农业经济问题. 2007(06)
[8]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 张洪力. 中州学刊. 2006(04)
[9]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J]. 赵立龙. 经济问题探索. 2006(06)
[10]产业结构调整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 黄艳,郑文君. 商场现代化. 2006(16)
博士论文
[1]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卢建明.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乔恒.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D]. 郑炎成.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廖乐焕.中央民族大学 2007
[5]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D]. 陈志德.东北师范大学 2006
[6]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 李晓浩.中共中央党校 2006
[7]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邢志广.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8]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付学坤.四川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徐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 李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 肖爱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88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8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