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20:43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区域信贷配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资金不断流入,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贷资金却在不能满足本地区需求的情况下持续流出,这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区域信贷配给的角度,对造成我国区域间信贷资金分布差异巨大的信贷配给形成机制方面的原因进行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的研究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对全文写作的背景、选题目的、意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和评述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指出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指出,对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的理论及其实证的研究空间进行了展望。第三章是描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对作为区域经济差异产生主要原因的区域信贷配给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区域信贷配给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第四章研究了商业银行在利率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的作用下如何进行区域信贷配给决策。第五章分析了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信贷市场结构和区域法治信用环境的差异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区域信贷配给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并且在总结第四章和第五章前三节的理论分析逻辑脉络的基础上,指出区域信贷配给机制的形成过程,主...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区域信贷配给的差异
1.1.2 关于区域信贷配给的几个典型争议性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信贷配给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2.2.1 信贷配给理论的起源
2.2.2 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
2.3 区域信贷配给理论的综述
2.3.1 关注于区域信贷市场分割和利率差异的新古典一般均衡阶段
2.3.2 将不完全信息理论引入区域信贷配给研究的新凯恩斯主义阶段
2.3.3 从供给和需求全面研究区域信贷配给的后凯恩斯主义阶段
2.4 理论评述和研究展望
2.4.1 国外区域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的思想脉络
2.4.2 我国学者的研究评述和研究展望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区域信贷配给的差异性分析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
3.2 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的实证
3.2.1 我国区域经济与信贷资源配置的差异描述
3.2.2 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的模型设计
3.2.3 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3.3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3.1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理论分析
3.3.2 区域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4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的福利效应
3.4.1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
3.4.2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的区域信贷配给机制
4.1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利率机制
4.1.1 目标函数为利润最大化的区域信贷配给基本模型
4.1.2 利率管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4.1.3 放松利率管制后的区域信贷配给
4.2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风险控制机制
4.2.1 内在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机制
4.2.2 外在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机制
4.3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经营管理机制
4.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管理体制的变革
4.3.2 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
4.3.3 组织经营管理机制
4.3.4 经营管理机制导致经营目标偏离后的区域信贷配给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差异下的信贷配给形成机制
5.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条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5.1.1 区域资金报酬率
5.1.2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5.1.3 区域经济体规模
5.2 区域信贷市场结构差异条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5.2.1 区域信贷市场结构的界定和分类标准
5.2.2 我国信贷市场的基本结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5.2.3 区域信贷市场结构对区域信贷配给的影响机制
5.3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差异条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5.3.1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对区域信贷配给的影响愈加显现
5.3.2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存在的问题
5.3.3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对区域信贷配给的作用机制和实证检验
5.4 风险和收益权衡下的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
5.4.1 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的逻辑分析脉络
5.4.2 不同风险和收益匹配情况下的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6.1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差异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6.1.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相关性分析
6.1.2 导致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的区域信贷资金流动性实证分析
6.2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趋利性形成机制的实证检验
6.2.1 Park模型介绍
6.2.2 Park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风险控制机制的实证检验
6.3.1 Park调整模型
6.3.2 Park调整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4 实证检验的结论和意义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对策和建议
7.2.1 实施以消除商业银行存贷款垄断利差为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7.2.2 逐步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
7.2.3 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区域自身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吸引能力
7.2.4 强化竞争性,合理改善区域信贷市场结构
7.2.5 改善区域法治信用环境
7.2.6 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信贷发展政策措施
7.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J]. 顾海峰.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03)
[2]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 李锐,朱喜. 经济研究. 2007(02)
[3]信息不对称、第三方信用信息与小企业融资[J]. 唐建新,陈冬. 经济评论. 2007(01)
[4]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献综述[J]. 张文路. 宁夏社会科学. 2006(03)
[5]利率市场化的效应、前提条件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措施[J]. 李安定,白当伟. 上海金融. 2006(05)
[6]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J]. 张琴,赵丙奇. 软科学. 2006(02)
[7]产能过剩、企业共生与信贷配给[J]. 刘西顺. 金融研究. 2006(03)
[8]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分析[J]. 吴永球,陈仲常,陈永丽. 当代经济科学. 2006(02)
[9]我国信贷市场的集中与集中度分析[J]. 陈国立.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3)
[10]从金融生态建设改善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失衡[J]. 宋亚,任红岩. 未来与发展. 2006(02)
博士论文
[1]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D]. 田俊丽.西南财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89752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区域信贷配给的差异
1.1.2 关于区域信贷配给的几个典型争议性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信贷配给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2.2.1 信贷配给理论的起源
2.2.2 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
2.3 区域信贷配给理论的综述
2.3.1 关注于区域信贷市场分割和利率差异的新古典一般均衡阶段
2.3.2 将不完全信息理论引入区域信贷配给研究的新凯恩斯主义阶段
2.3.3 从供给和需求全面研究区域信贷配给的后凯恩斯主义阶段
2.4 理论评述和研究展望
2.4.1 国外区域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的思想脉络
2.4.2 我国学者的研究评述和研究展望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区域信贷配给的差异性分析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
3.2 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的实证
3.2.1 我国区域经济与信贷资源配置的差异描述
3.2.2 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的模型设计
3.2.3 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3.3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3.1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理论分析
3.3.2 区域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4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的福利效应
3.4.1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
3.4.2 区域信贷配给对区域经济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的区域信贷配给机制
4.1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利率机制
4.1.1 目标函数为利润最大化的区域信贷配给基本模型
4.1.2 利率管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4.1.3 放松利率管制后的区域信贷配给
4.2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风险控制机制
4.2.1 内在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机制
4.2.2 外在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机制
4.3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经营管理机制
4.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管理体制的变革
4.3.2 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
4.3.3 组织经营管理机制
4.3.4 经营管理机制导致经营目标偏离后的区域信贷配给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差异下的信贷配给形成机制
5.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条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5.1.1 区域资金报酬率
5.1.2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5.1.3 区域经济体规模
5.2 区域信贷市场结构差异条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5.2.1 区域信贷市场结构的界定和分类标准
5.2.2 我国信贷市场的基本结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5.2.3 区域信贷市场结构对区域信贷配给的影响机制
5.3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差异条件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5.3.1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对区域信贷配给的影响愈加显现
5.3.2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存在的问题
5.3.3 区域法治信用环境对区域信贷配给的作用机制和实证检验
5.4 风险和收益权衡下的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
5.4.1 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的逻辑分析脉络
5.4.2 不同风险和收益匹配情况下的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信贷配给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6.1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差异下的区域信贷配给
6.1.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相关性分析
6.1.2 导致区域信贷配给差异的区域信贷资金流动性实证分析
6.2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趋利性形成机制的实证检验
6.2.1 Park模型介绍
6.2.2 Park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的风险控制机制的实证检验
6.3.1 Park调整模型
6.3.2 Park调整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4 实证检验的结论和意义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对策和建议
7.2.1 实施以消除商业银行存贷款垄断利差为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7.2.2 逐步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
7.2.3 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区域自身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吸引能力
7.2.4 强化竞争性,合理改善区域信贷市场结构
7.2.5 改善区域法治信用环境
7.2.6 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信贷发展政策措施
7.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J]. 顾海峰.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03)
[2]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 李锐,朱喜. 经济研究. 2007(02)
[3]信息不对称、第三方信用信息与小企业融资[J]. 唐建新,陈冬. 经济评论. 2007(01)
[4]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献综述[J]. 张文路. 宁夏社会科学. 2006(03)
[5]利率市场化的效应、前提条件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措施[J]. 李安定,白当伟. 上海金融. 2006(05)
[6]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J]. 张琴,赵丙奇. 软科学. 2006(02)
[7]产能过剩、企业共生与信贷配给[J]. 刘西顺. 金融研究. 2006(03)
[8]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分析[J]. 吴永球,陈仲常,陈永丽. 当代经济科学. 2006(02)
[9]我国信贷市场的集中与集中度分析[J]. 陈国立.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3)
[10]从金融生态建设改善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失衡[J]. 宋亚,任红岩. 未来与发展. 2006(02)
博士论文
[1]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D]. 田俊丽.西南财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89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8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