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4 15:35
中朝两国同处在东北亚图们江地区,由于两国在自然条件、经济体制及地缘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等原因,促使双方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进一步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不断扩大投资、贸易及相关领域的合作。本文通过对中朝地理位置相毗邻的特定区域进行研究,探索在联合国倡议和由中国主导、积极推动下,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的理论依据,对拟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区位条件、合作现状、发展模式、发展目标、重点合作领域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得出了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可行性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宏观对策和具体建议,对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加快实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概述
(一)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涵义
(二)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理论依据
二、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综合性分析
(一) 中朝珲春-罗先地区的相关条件与发展状况
(二)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必要性
(三)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可行性
三、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设想
(一)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目标框架
(二)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指导思想、依据和原则
(三)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四)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与重点合作领域
(五)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区域布局
四、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对策与建议
(一) 宏观对策
(二) 具体建议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J]. 王胜今,王凤玲. 东北亚论坛. 2003(01)
[2]东亚经济合作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 张秀三. 国际论坛. 2002(02)
[3]“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现状及前景[J]. 郑先武. 现代国际关系. 2000(07)
[4]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几个问题[J]. 戴念龄. 世界经济研究. 1999(04)
[5]再探经济一体化理论[J]. 湛柏明. 世界经济研究. 1999(04)
[6]图们江发展三角区的地缘经济与资源赋予特点[J]. 袁树人,宋德清,黄岩君. 世界地理研究. 1995(01)
[7]朝鲜对外贸易结构研究[J]. 郑京淑. 世界地理研究. 1995(01)
本文编号:3137572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概述
(一)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涵义
(二)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理论依据
二、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综合性分析
(一) 中朝珲春-罗先地区的相关条件与发展状况
(二)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必要性
(三)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可行性
三、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设想
(一)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目标框架
(二) 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指导思想、依据和原则
(三)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四)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与重点合作领域
(五) 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区域布局
四、构建中朝珲春-罗先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对策与建议
(一) 宏观对策
(二) 具体建议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J]. 王胜今,王凤玲. 东北亚论坛. 2003(01)
[2]东亚经济合作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 张秀三. 国际论坛. 2002(02)
[3]“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现状及前景[J]. 郑先武. 现代国际关系. 2000(07)
[4]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几个问题[J]. 戴念龄. 世界经济研究. 1999(04)
[5]再探经济一体化理论[J]. 湛柏明. 世界经济研究. 1999(04)
[6]图们江发展三角区的地缘经济与资源赋予特点[J]. 袁树人,宋德清,黄岩君. 世界地理研究. 1995(01)
[7]朝鲜对外贸易结构研究[J]. 郑京淑. 世界地理研究. 1995(01)
本文编号:3137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13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