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功能、威胁认知与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的应对
发布时间:2021-05-13 22:51
2017年6月,中印在洞朗地区发生边界对峙。中方在此次危机中始终保持了克制,并未通过武力方式解决边界危机。这与中国在1962年运用军事手段应对印度的挑衅截然不同。为何针对与同一个对象国出现的同类性质危机,中国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文章认为,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受到边界功能和决策者对威胁程度的认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基于中国决策者对边界功能是政治与安全功能凸显还是经济功能优先,以及对对象国行为所带来的威胁认知高低程度不同的判断,将导致中国对边界问题采取四种应对方式:诉诸武力、展示决心(包括军事对峙等)、外交谈判、互利合作。通过对中国处理1962年与2017年两次中印边界危机、1956年中缅边界问题、2004年中俄边界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分析框架得到了初步验证。文章通过探讨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厘清影响中国政府针对陆上边界问题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的因素,还有利于为中国恰当地处理中印领土争端及其他陆上争议边界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进而为改善中国周边外交、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当代亚太.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文章目录】:
一、文献回顾与本文的分析框架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1.有关1962年中国政府为何采用武力方式处理边界危机的研究成果
2.有关2017年中国政府为何采用和平方式处理边界危机的研究成果
3.可能的替代性解释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本文的分析框架
二、诉诸武力:以1962年的中印边界危机为例
(一)陆地边界政治与安全功能凸显
1.陆地边界的政治功能凸显
2.陆地边界的安全功能凸显
(二)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高
三、展示决心:以2017年的中印边界危机为例
(一)陆地边界经济功能凸显
1.边境贸易
2.次区域经济合作
(二)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高
四、分析框架的拓展
(一)外交谈判:以1956年中缅边界问题为例
1.陆地边界政治与安全功能凸显
2.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低
(二)互利合作:以2004年中俄边界问题为例
1.陆地边界经济功能凸显
2.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低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印度对华政策的对冲刚性与合作韧性[J]. 刘红良. 南亚研究. 2019(01)
[2]从共存安全到共生安全:基于边境安全特殊性的思考[J]. 刘雪莲,欧阳皓玥. 国际安全研究. 2019(02)
[3]大国脆弱性与风险平衡:印度军事干涉的逻辑[J]. 孙西辉. 当代亚太. 2018(05)
[4]不同观众倾向如何影响外交危机决策——以印度在洞朗危机决策中的舆论因素为例[J]. 周汇慧. 国际关系研究. 2018(04)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及前景[J]. 姚遥,贺先青. 现代国际关系. 2018(08)
[6]“洞朗事件”回顾与反思[J]. 田士臣.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8(01)
[7]洞朗对峙危机与中印关系的未来[J]. 胡仕胜. 现代国际关系. 2017(11)
[8]洞朗冲突之后中印关系将长期在摩擦中发展[J]. 赵玙佳. 国际政治科学. 2017(04)
[9]洞朗撤军后,印度还会再次越界吗?[J]. 苏瑞娜. 唯实. 2017(11)
[10]“后发制人”与“突然反击”——论中国在1960年代的边境战争模式[J]. 杜哲元. 战略决策研究. 2017(06)
本文编号:3184846
【文章来源】:当代亚太.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文章目录】:
一、文献回顾与本文的分析框架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1.有关1962年中国政府为何采用武力方式处理边界危机的研究成果
2.有关2017年中国政府为何采用和平方式处理边界危机的研究成果
3.可能的替代性解释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本文的分析框架
二、诉诸武力:以1962年的中印边界危机为例
(一)陆地边界政治与安全功能凸显
1.陆地边界的政治功能凸显
2.陆地边界的安全功能凸显
(二)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高
三、展示决心:以2017年的中印边界危机为例
(一)陆地边界经济功能凸显
1.边境贸易
2.次区域经济合作
(二)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高
四、分析框架的拓展
(一)外交谈判:以1956年中缅边界问题为例
1.陆地边界政治与安全功能凸显
2.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低
(二)互利合作:以2004年中俄边界问题为例
1.陆地边界经济功能凸显
2.对(由领土争端引发的)威胁程度的认知较低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印度对华政策的对冲刚性与合作韧性[J]. 刘红良. 南亚研究. 2019(01)
[2]从共存安全到共生安全:基于边境安全特殊性的思考[J]. 刘雪莲,欧阳皓玥. 国际安全研究. 2019(02)
[3]大国脆弱性与风险平衡:印度军事干涉的逻辑[J]. 孙西辉. 当代亚太. 2018(05)
[4]不同观众倾向如何影响外交危机决策——以印度在洞朗危机决策中的舆论因素为例[J]. 周汇慧. 国际关系研究. 2018(04)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及前景[J]. 姚遥,贺先青. 现代国际关系. 2018(08)
[6]“洞朗事件”回顾与反思[J]. 田士臣.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8(01)
[7]洞朗对峙危机与中印关系的未来[J]. 胡仕胜. 现代国际关系. 2017(11)
[8]洞朗冲突之后中印关系将长期在摩擦中发展[J]. 赵玙佳. 国际政治科学. 2017(04)
[9]洞朗撤军后,印度还会再次越界吗?[J]. 苏瑞娜. 唯实. 2017(11)
[10]“后发制人”与“突然反击”——论中国在1960年代的边境战争模式[J]. 杜哲元. 战略决策研究. 2017(06)
本文编号:3184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18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