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联合执法安全机制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8 19:21
本文主旨是从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在回顾总结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巡航联合执法安全合作机制(以下简称“四国联合执法机制”)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就湄公河流域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战略思考和相关建议。湄公河流域合作一直受大国的关注。中国自1994年以后开始与湄公河流域合作,全面参与了该区域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成为推动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彰显,域外的美国、印度、韩国、日本也开始关注该区域的合作进程,并且不断加大与次区域相关国家的互动。2001年,中国、缅甸、泰国和老挝四国政府共同签署了《中、老、缅、泰澜沧江一一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以下简称“四国通航协定”)以后,流域各国的商贸及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该地区的跨国犯罪也增加了,尤其是在“金三角区域”,经常发生拐卖妇女儿童、走私、毒品、武装分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导致被广泛人称为“毒三角”。2011年10月5日,发生的“湄公河惨案”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0.5事件”爆发仅仅两个月,四国联合护航就开始行动。但是,目前该安全合作的现状还处在初步阶段,仍需要优化建成常态化及多样化的合作机制。...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区域性非传统安全与区域公共产品
二、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有关次区域合作的理论梳理
第一节 国际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1、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
2、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及类型
3、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二节 区域性公共产品
1、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和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区别
2、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特征
第三节 其他区域合作理论
1、地区主义
2、功能主义
注释
第二章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冷战后的发展
第一节 澜沧江-湄公河的发展背景
1、澜沧江-湄公河的基本情况
2、湄公河合作与中国西部地区发展
第二节 湄公河流域内各国的合作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
1、区域合作的出发点
2、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对区域内在域内经济发展的地位与合作
第三节 10.5湄公河惨案推动域内非安全领域的合作
注释
第三章 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执法机制
第一节 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执法的建立与现状
1、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的由来
2、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的框架
3、四国联合执法安全行动的发展
(一) 联合巡逻执法重点内容
(二) 合作领域向程序化、多样化
4、四国联合执法行动的成果
第二节 各参与国的立场及获得的收益
1、中国的立场与收益
2、老挝的立场与收益
3、缅甸的立场与收益
4、泰国的立场与收益
注释
第四章 四国联合执法安全机制对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加强国内相关部门间的配合能力
2、成立配合四国联合执法的子机制
3、健全情报和信息交流网络
4、建立司法处置机制
第二节 四国联合执法发展的制约因素
1、四国联合执法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 经济制约:高成本低收益
(二) 提高互信程度
(1) 泰国——提高对联合执法机制的积极行为
(2) 中国——水资源利用信息交流机制化及加入湄公河委员会
2、四国联合执法机制与“中国威胁论”
第三节 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的发展
注释
结语
附录一 中老缅泰关于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
附录二 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全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湄公河次区域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与中国对策[J]. 宋效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3(05)
[2]澜沧江—湄公河跨界联合执法的机制化探析[J]. 丁丽柏. 政法论坛. 2013(04)
[3]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探析[J]. 刘瑞,金新.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3(02)
[4]论国际联合执法——以湄公河惨案引发的刑事司法协作为例[J]. 刘黎明,唐媛媛.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03)
[5]从湄公河惨案的侦破谈国际侦查协作[J]. 周江.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3)
[6]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法律基础与制度建构[J]. 孔令杰. 东南亚研究. 2013(02)
[7]水问题与国际关系:区域公共产品视角的分析[J]. 李志斐.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3(02)
[8]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中国亚洲外交的新思路[J]. 沈陈. 国际观察. 2013(01)
[9]关于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联合执法区的设想[J]. 王君祥. 刑法论丛. 2012(03)
[10]国际公共产品理论与国际法原理[J]. 徐崇利.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2(00)
博士论文
[1]区域公共产品视域下的朝鲜与东北亚合作研究[D]. 傅干.复旦大学 2012
[2]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D]. 陈霞.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探析[D]. 程娟娟.云南大学 2012
[2]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日本海洋战略研究[D]. 刘丹.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缘经济研究[D]. 童紫.云南大学 2011
[4]中国—东北亚气候环境合作[D]. 乔文奇.上海师范大学 2011
[5]新旧地区主义比较[D]. 鲍燕.上海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19047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区域性非传统安全与区域公共产品
二、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有关次区域合作的理论梳理
第一节 国际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1、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
2、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及类型
3、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二节 区域性公共产品
1、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和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区别
2、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特征
第三节 其他区域合作理论
1、地区主义
2、功能主义
注释
第二章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冷战后的发展
第一节 澜沧江-湄公河的发展背景
1、澜沧江-湄公河的基本情况
2、湄公河合作与中国西部地区发展
第二节 湄公河流域内各国的合作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
1、区域合作的出发点
2、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对区域内在域内经济发展的地位与合作
第三节 10.5湄公河惨案推动域内非安全领域的合作
注释
第三章 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执法机制
第一节 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执法的建立与现状
1、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的由来
2、四国联合执法机制的框架
3、四国联合执法安全行动的发展
(一) 联合巡逻执法重点内容
(二) 合作领域向程序化、多样化
4、四国联合执法行动的成果
第二节 各参与国的立场及获得的收益
1、中国的立场与收益
2、老挝的立场与收益
3、缅甸的立场与收益
4、泰国的立场与收益
注释
第四章 四国联合执法安全机制对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四国联合执法机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加强国内相关部门间的配合能力
2、成立配合四国联合执法的子机制
3、健全情报和信息交流网络
4、建立司法处置机制
第二节 四国联合执法发展的制约因素
1、四国联合执法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 经济制约:高成本低收益
(二) 提高互信程度
(1) 泰国——提高对联合执法机制的积极行为
(2) 中国——水资源利用信息交流机制化及加入湄公河委员会
2、四国联合执法机制与“中国威胁论”
第三节 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的发展
注释
结语
附录一 中老缅泰关于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
附录二 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全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湄公河次区域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与中国对策[J]. 宋效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3(05)
[2]澜沧江—湄公河跨界联合执法的机制化探析[J]. 丁丽柏. 政法论坛. 2013(04)
[3]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探析[J]. 刘瑞,金新.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3(02)
[4]论国际联合执法——以湄公河惨案引发的刑事司法协作为例[J]. 刘黎明,唐媛媛.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03)
[5]从湄公河惨案的侦破谈国际侦查协作[J]. 周江.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3)
[6]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法律基础与制度建构[J]. 孔令杰. 东南亚研究. 2013(02)
[7]水问题与国际关系:区域公共产品视角的分析[J]. 李志斐.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3(02)
[8]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中国亚洲外交的新思路[J]. 沈陈. 国际观察. 2013(01)
[9]关于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联合执法区的设想[J]. 王君祥. 刑法论丛. 2012(03)
[10]国际公共产品理论与国际法原理[J]. 徐崇利.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2(00)
博士论文
[1]区域公共产品视域下的朝鲜与东北亚合作研究[D]. 傅干.复旦大学 2012
[2]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D]. 陈霞.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探析[D]. 程娟娟.云南大学 2012
[2]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日本海洋战略研究[D]. 刘丹.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缘经济研究[D]. 童紫.云南大学 2011
[4]中国—东北亚气候环境合作[D]. 乔文奇.上海师范大学 2011
[5]新旧地区主义比较[D]. 鲍燕.上海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19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1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