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0 17:42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工作重点。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负外部性越发显著,造成我国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的现状。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的外部性特征,利用200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从全国层面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其间接效应并不显著;(3)分区域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东、西部地区的直接效应同全国层面表现一致,而中部地区不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中、西部地区的间接效应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关系,但这一关系在东部地区...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研究


研究框架图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指数,均值


业的就业人数数据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分行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在“全市”统计口径下加总得到;各省市区和全国总就业人数来源于各省市区《统计年鉴》。3.1.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测度结果分析(1)总体时序分析根据产业协同集聚指数(CO),本文对 2008-2017 年中国 30 个省市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为了更加直观的反映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变动趋势,根据测度结果对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均值和极值绘制折线图以开展基于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图 3-1,3-2)。

指数,生产性服务业,程度,制造业


中国省际产业协同集聚指数离散程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省域新能源产业的时空特征分析——基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研究[J]. 汪晓文,王雨璇,高正.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9(06)
[2]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演变[J]. 杨仁发,杨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3]市场一体化、城市功能专业化与经济发展质量——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J]. 黎文勇,杨上广.  软科学. 2019(09)
[4]基于熵值法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 韩军辉,Shakhzod Shokirov,柳洋.  科技和产业. 2019(06)
[5]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J]. 方大春,马为彪.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2)
[6]新时代中国省际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预判与路径选择[J]. 徐志向,丁任重.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9(01)
[7]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J]. 冯严超,王晓红.  经济问题探索. 2018(11)
[8]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 金碚.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4)
[9]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J]. 任保平,文丰安.  改革. 2018(04)
[10]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模拟中国经济参量[J]. 江威,何国金,刘慧婵,倪愿.  遥感信息. 2018(01)

博士论文
[1]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 刘月.浙江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PM2.5浓度与城镇化关系的时空演变研究[D]. 尹梁明.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时空演变[D]. 陈洁.安徽财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39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39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0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