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研究对象
发布时间:2021-06-24 15:47
近年来,亚洲的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东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各地逐渐发展出一种作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补充形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中国经济要与世界经济接轨,首要的途径是吸引更多的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第二个途径是中国的整个地区加入国际多边经济体制,如WTO和APEC等;第三个途径是中国的部分地区参与灵活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而言,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中国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1)以中国香港和广东为核心的“粤-港-澳次区域经济合作”。(2)以“图们江跨国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的中国、俄罗斯、朝鲜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中国吉林省为参与主体。(3)中国和朝鲜间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中国辽宁省为参与主体。(4)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为开发轴线的新疆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从国家主体看包括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以中国新疆为参与主体。(5)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为核心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从国家主体看包括中国、缅甸、...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长三角”
1.2.2 “自然的经济区域”
1.2.3 “扩大的都市地区”
1.2.4 从地理相邻性角度看次区域经济合作
1.2.5 从经济互补角度看次区域经济合作
1.2.6 结合地理相邻性和经济互补性看次区域经济合作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思路和框架
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概述及概念界定
2.1 次经济区域合作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述评
2.1.1 增长极理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2 产业区域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4 新经济地理学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界定
2.2.1 对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认识和分歧
2.2.2 次区域经济合作定义的界定
2.3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特点及目标
2.3.1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2.3.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
2.3.3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
3. 中国参与周边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及意义
3.1 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3.1.1 贸易型合作模式
3.1.2 投资兼贸易型合作模式
3.2 中国与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3.2.1 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主要外贸伙伴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3.2.2 次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试验场,使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
3.2.3 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4 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繁荣
4.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概况
4.1 大湄公河次区域范围、自然资源概况
4.1.1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4.1.2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自然资源概况
4.2 大湄公河次区域相关各方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梯度差异
4.2.1 新世纪初的泰国经济
4.2.2 持续发展的越南经济
4.2.3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缅甸经济
4.2.4 开放和发展中的柬埔寨经济
4.2.5 调整与发展并重的老挝经济
4.2.6 云南、广西经济发展特点
5.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5.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5.2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5.2.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合作机制
5.2.2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特点
5.3 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云南、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5.3.1 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云南、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5.3.2 云南、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泛珠三角经济的重要意义
5.3.3 云南、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
5.4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5.4.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成就
5.4.2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6. 云南广西两省进一步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6.1 滇、桂两省政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6.1.1 提高认识,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推进滇、桂两省合作
6.1.2 建设机构,推行人才战略,提供政策研究支撑,实现全面对接
6.1.3 利用平台,扩大影响
6.2 滇、桂两省企业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
6.2.1 中国企业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6.2.2 中国企业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
6.3 滇、桂联合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6.3.1 联合完善交通网络
6.3.2 联合推出旅游线路
6.3.3 联合开发旅游市场
6.3.4 联合促进旅游便利化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J]. 王国平. 云南社会科学. 2007(02)
[2]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J]. 杨沐. 科技信息. 2006(S4)
[3]探索西部民族地区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合作之路[J]. 粟珍. 广西民族研究. 2006(02)
[4]试析我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经营的现状、障碍及应对策略[J]. 叶树光. 东南亚纵横. 2006(03)
[5]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措施[J]. 周毅,莫小莎.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
[6]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J]. 李铁立,姜怀宇. 东北亚论坛. 2005(03)
[7]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J]. 曾鹰. 改革与战略. 2004(10)
[8]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其进展[J]. 王勤. 南洋问题研究. 2004(01)
[9]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J]. 赵永利,鲁晓东. 国际经济合作. 2004(01)
[10]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与前景[J]. 王勤. 南洋问题研究. 2003(04)
本文编号:3247380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长三角”
1.2.2 “自然的经济区域”
1.2.3 “扩大的都市地区”
1.2.4 从地理相邻性角度看次区域经济合作
1.2.5 从经济互补角度看次区域经济合作
1.2.6 结合地理相邻性和经济互补性看次区域经济合作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思路和框架
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概述及概念界定
2.1 次经济区域合作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述评
2.1.1 增长极理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2 产业区域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4 新经济地理学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界定
2.2.1 对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认识和分歧
2.2.2 次区域经济合作定义的界定
2.3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特点及目标
2.3.1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2.3.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
2.3.3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
3. 中国参与周边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及意义
3.1 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3.1.1 贸易型合作模式
3.1.2 投资兼贸易型合作模式
3.2 中国与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3.2.1 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主要外贸伙伴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3.2.2 次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试验场,使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
3.2.3 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4 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繁荣
4.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概况
4.1 大湄公河次区域范围、自然资源概况
4.1.1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4.1.2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自然资源概况
4.2 大湄公河次区域相关各方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梯度差异
4.2.1 新世纪初的泰国经济
4.2.2 持续发展的越南经济
4.2.3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缅甸经济
4.2.4 开放和发展中的柬埔寨经济
4.2.5 调整与发展并重的老挝经济
4.2.6 云南、广西经济发展特点
5.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5.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5.2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5.2.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合作机制
5.2.2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特点
5.3 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云南、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5.3.1 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云南、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5.3.2 云南、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泛珠三角经济的重要意义
5.3.3 云南、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
5.4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5.4.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成就
5.4.2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6. 云南广西两省进一步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6.1 滇、桂两省政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6.1.1 提高认识,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推进滇、桂两省合作
6.1.2 建设机构,推行人才战略,提供政策研究支撑,实现全面对接
6.1.3 利用平台,扩大影响
6.2 滇、桂两省企业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
6.2.1 中国企业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6.2.2 中国企业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
6.3 滇、桂联合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6.3.1 联合完善交通网络
6.3.2 联合推出旅游线路
6.3.3 联合开发旅游市场
6.3.4 联合促进旅游便利化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J]. 王国平. 云南社会科学. 2007(02)
[2]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J]. 杨沐. 科技信息. 2006(S4)
[3]探索西部民族地区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合作之路[J]. 粟珍. 广西民族研究. 2006(02)
[4]试析我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经营的现状、障碍及应对策略[J]. 叶树光. 东南亚纵横. 2006(03)
[5]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措施[J]. 周毅,莫小莎.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
[6]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J]. 李铁立,姜怀宇. 东北亚论坛. 2005(03)
[7]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J]. 曾鹰. 改革与战略. 2004(10)
[8]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其进展[J]. 王勤. 南洋问题研究. 2004(01)
[9]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J]. 赵永利,鲁晓东. 国际经济合作. 2004(01)
[10]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与前景[J]. 王勤. 南洋问题研究. 2003(04)
本文编号:3247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4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