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战略模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16:06
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资源和化工原料,煤炭产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煤炭富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煤炭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协调产业、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典型战略模式。但对中国煤炭工业而言,大型煤炭集团化却是其“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主流产业组织模式,而对煤炭产业集群化关注较少“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煤炭产业集群化将极有可能成为我国煤炭富集区、国家大型煤炭产业基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现实载体。论文以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群理论、战略管理理论、进化博弈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分析了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战略模式的比较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内容是:①煤炭产业具有强资源依赖性、强路径锁定性、产业延展性、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的特性;②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煤炭产业发展具有三大趋势:煤炭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煤炭产品结...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煤炭产品消费量对比趋势图
藕合度最大,此时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一产业集群化时空祸合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陛共振祸合,整个系统实现良胜涌现,并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如图4一2所示。根据前文对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代表了二者之间的一种互斥力和吸引力,使二者在沿着各自特有的发展轨道进化演进的同时,促使二者的组织边界在竞争过程中不断变动,甚至相互叠加和渗透,通过互动学习和模仿,吸收彼此的竞争优势,或者二者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实现合作,建立一种互补关系,从而驱动二者打破各自的组织特性实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如图4一2所示。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图4一2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一产业集群化时空藕合系统演化轨迹图Fig·4一 2EvolutionPathehartofTime一 sPaceCouPlingSystemaboutLarge一 sealeGrouPingand IndustryClusteringofCoalIndustry 4.1.4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的相互转化关系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作为提升国家与煤炭富集区域竞争优势和煤炭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两种重要战略发展模式,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共同演绎着区域经济发
太原理_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若夕>0.75,本例取y一0.8,则煤炭企业A所选策略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进化过程如图4一17所示。从图中可见,各“集团化”策略初始概率下,煤炭企业A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最终都将收敛于0,且收敛速度随初始概率的增大而减慢,即当煤炭企业B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大于0.75时,煤炭企业A最终将选择“集群化”策略;若y<0.75,本例取夕一0.5,则煤炭企业A所选策略的动态进化过程如图4一18所示。从图中可见,各“集团化”策略初始概率下,煤炭企业A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最终都会收敛于1,且收敛速度随初始概率的增大而加快,即当煤炭企业B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小于0.75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对称企业合作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J]. 张洪潮,何任. 中国管理科学. 2010(06)
[2]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两种管理模式的竞争力比较[J]. 高宏伟,梁红岩. 商业研究. 2010(09)
[3]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新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J]. 肖春梅. 生态经济. 2010(08)
[4]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试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发展战略[J]. 关源良. 中国经贸导刊. 2010(14)
[5]新时期西部资源型产业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与对策建议[J]. 聂华林,李光全,杨艳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09)
[6]资源型产业集群企业迁移及其效应探析[J]. 徐敏燕,黄祖辉.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4)
[7]煤炭产业集群培育机制研究[J]. 李悦.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3)
[8]“资源诅咒”视角下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动力演变及其评价[J]. 白嘉,张会新. 生态经济. 2010(03)
[9]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探讨[J]. 李永胜. 煤炭经济研究. 2009(12)
[10]企业组织演进的两种路径选择——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比较研究[J]. 刘涛,张广兴.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1)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 王琦.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连业.西北大学 2007
[3]资源型城企物流耦合系统模拟与评价[D]. 曹明秀.北京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研究[D]. 王松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进化博弈中的稳定性问题[D]. 张涛.贵州大学 2006
[3]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D]. 张文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2768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煤炭产品消费量对比趋势图
藕合度最大,此时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一产业集群化时空祸合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陛共振祸合,整个系统实现良胜涌现,并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如图4一2所示。根据前文对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代表了二者之间的一种互斥力和吸引力,使二者在沿着各自特有的发展轨道进化演进的同时,促使二者的组织边界在竞争过程中不断变动,甚至相互叠加和渗透,通过互动学习和模仿,吸收彼此的竞争优势,或者二者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实现合作,建立一种互补关系,从而驱动二者打破各自的组织特性实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如图4一2所示。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图4一2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一产业集群化时空藕合系统演化轨迹图Fig·4一 2EvolutionPathehartofTime一 sPaceCouPlingSystemaboutLarge一 sealeGrouPingand IndustryClusteringofCoalIndustry 4.1.4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的相互转化关系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作为提升国家与煤炭富集区域竞争优势和煤炭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两种重要战略发展模式,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共同演绎着区域经济发
太原理_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若夕>0.75,本例取y一0.8,则煤炭企业A所选策略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进化过程如图4一17所示。从图中可见,各“集团化”策略初始概率下,煤炭企业A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最终都将收敛于0,且收敛速度随初始概率的增大而减慢,即当煤炭企业B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大于0.75时,煤炭企业A最终将选择“集群化”策略;若y<0.75,本例取夕一0.5,则煤炭企业A所选策略的动态进化过程如图4一18所示。从图中可见,各“集团化”策略初始概率下,煤炭企业A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最终都会收敛于1,且收敛速度随初始概率的增大而加快,即当煤炭企业B选择“集团化”策略的概率小于0.75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对称企业合作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J]. 张洪潮,何任. 中国管理科学. 2010(06)
[2]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两种管理模式的竞争力比较[J]. 高宏伟,梁红岩. 商业研究. 2010(09)
[3]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新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J]. 肖春梅. 生态经济. 2010(08)
[4]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试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发展战略[J]. 关源良. 中国经贸导刊. 2010(14)
[5]新时期西部资源型产业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与对策建议[J]. 聂华林,李光全,杨艳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09)
[6]资源型产业集群企业迁移及其效应探析[J]. 徐敏燕,黄祖辉.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4)
[7]煤炭产业集群培育机制研究[J]. 李悦.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3)
[8]“资源诅咒”视角下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动力演变及其评价[J]. 白嘉,张会新. 生态经济. 2010(03)
[9]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探讨[J]. 李永胜. 煤炭经济研究. 2009(12)
[10]企业组织演进的两种路径选择——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比较研究[J]. 刘涛,张广兴.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1)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 王琦.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连业.西北大学 2007
[3]资源型城企物流耦合系统模拟与评价[D]. 曹明秀.北京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研究[D]. 王松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进化博弈中的稳定性问题[D]. 张涛.贵州大学 2006
[3]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D]. 张文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2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4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