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机制下的跨境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7 14:23
自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来,经过长达20多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换,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农业、工业、运输、能源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为其他国家所称道。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经济合作和技术转移相脱节以及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使得形成的区域合作机制难以实施,并阻碍了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地缘屏障和负外部效应日趋严重。2016年,由中国主导的,基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完善和补充的“澜湄合作机制”的成立,又给原有的大湄公河流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和契机。新的“澜湄合作机制”相对于原有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补充和完善了除经济、贸易之外的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其他领域,极大的丰富了次区域国家间进行全方位资源转移和交换的内容。“澜湄合作机制”不仅关系着澜湄合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更关系到各个东盟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澜沧江与湄公河流域是我国对周边国家开放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特别是中南半岛国家间开展技术经济...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澜湄六国相对区位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转移、新产品开发与企业绩效[J]. 徐国军,杨建君. 科研管理. 2019(11)
[2]组织边界跨越视域下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制研究——以犹他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为例[J]. 杨婷.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3]跨区域技术转移效率前因组态研究[J]. 吕荣杰,张冰冰,张义明. 科学学研究. 2018(11)
[4]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J]. 姜玲,张浩文. 工业技术经济. 2018(04)
[5]技术转移、异质特征与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J]. 李海波,韩爱华. 统计与决策. 2017(24)
[6]中国三大经济圈技术转移绩效评价研究[J]. 杜传忠,冯晶,张咪. 财经问题研究. 2017(07)
[7]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跨区域技术转移——基于2009~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余元春,顾新,陈一君. 软科学. 2016(07)
[8]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J]. 李敏,陈凤珍,王元地. 软科学. 2016(03)
[9]大学—产业界科研成果流动模式的演变:从技术转移到知识交换[J]. 张寒,饶凯.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2)
[10]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基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J]. 毕克新,杨朝均,隋俊. 中国软科学. 2015(11)
本文编号:3347931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澜湄六国相对区位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转移、新产品开发与企业绩效[J]. 徐国军,杨建君. 科研管理. 2019(11)
[2]组织边界跨越视域下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制研究——以犹他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为例[J]. 杨婷.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3]跨区域技术转移效率前因组态研究[J]. 吕荣杰,张冰冰,张义明. 科学学研究. 2018(11)
[4]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J]. 姜玲,张浩文. 工业技术经济. 2018(04)
[5]技术转移、异质特征与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J]. 李海波,韩爱华. 统计与决策. 2017(24)
[6]中国三大经济圈技术转移绩效评价研究[J]. 杜传忠,冯晶,张咪. 财经问题研究. 2017(07)
[7]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跨区域技术转移——基于2009~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余元春,顾新,陈一君. 软科学. 2016(07)
[8]我国城市技术转移双网络分析——基于高校、企业比较的视角[J]. 李敏,陈凤珍,王元地. 软科学. 2016(03)
[9]大学—产业界科研成果流动模式的演变:从技术转移到知识交换[J]. 张寒,饶凯.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2)
[10]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效果评价——基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J]. 毕克新,杨朝均,隋俊. 中国软科学. 2015(11)
本文编号:3347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4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