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基于集聚区和城市的双维视角
发布时间:2021-08-20 18:51
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硬性约束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航空经济区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促进高端要素与相关企业集聚,进一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建立“空中丝绸之路”能过促进国际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增强航空经济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因此,国家级航空经济区逐渐成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虽然现在已有文献对航空经济区和产业集聚效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对航空经济区多维度的动态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从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基于集聚区和城市的双维视角对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多维度动态研究。本文首先在集聚区维度运用区位熵法和CES模型对郑州航空港区、其他产业集聚区和我国典型航空经济区的产业集聚度以及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整体和阶段性对比分析,以此考察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的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其次在城市维度运用合成控制法来检测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表明:(1)郑州航空港区第一、三产业集聚程度低,第二产业集聚程度高,具体来说,制造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产业集聚程度较高...
【文章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航空经济区分布情况
4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现状174.2郑州航空港区的经济发展状况4.2.1经济规模逐年扩大,集聚经济基本形成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现阶段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0亿元,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0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进出口总额560亿美元,基本上建立起覆盖全球的航空网络,客货运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具体来说,旅客吞吐量达到17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0.3万吨,其中卢森堡货运航空累计飞行438班,为郑州新郑机场贡献6万吨的货运吞吐量(如图4.1所示)。客流的增加提高了酒店、餐饮、商业和零售等产业的集聚,货流的增加加速了物流、担保、制造和建筑等产业的集聚。客货流的增加共同带来了金融、管理、科研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机场规模逐步扩大,航线资源日益丰富和航班数量增加,机场与世界各地的联通性增强,从而吸引跨国公司总部、高科技产业及现代制造业等在机场附近集中,形成多样化的航空产业集群。集聚经济的形成表明航空运输在为货物和旅客提供了快速通达的集散网络后,促进了资金、人才和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提高了区域的开放性和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图4.1a郑州航空港区的经济指标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年鉴(2010-2018)及郑州航空港区官网心;“两轴”是指借助新G107以及迎宾大道形成的航空经济区十字形轴带;“三环”是指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形成的城市核心环、机场功能环、拓展协调环。
4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现状18图4.1b郑州航空港区的经济指标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年鉴(2011-2018)及郑州航空港区官网4.2.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仍较薄弱随着腹地经济支持及政策持续推进,郑州航空港区逐渐发展了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制造和服务产业、航空物流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和文旅商贸产业等八大核心产业,这些产业在航空港区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如电子信息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84.2亿元;跨境电商业务单量突破2000万单,达到2114.4万单;客运达到2733.5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达到171.5万人次;货运达到51.5万吨,进出口货物达到32.92万吨,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表现,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表4.22013-2017年实验区三次产业总产值增速与比重(单位:%)产业类型20132014201520162017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比重第一产业-0.54.08-3.03.05-5.52.27-7.51.96-7.61.5第二产业33.683.8220.485.6424.084.4412.878.891475.0第三产业8.812.118.611.3217.813.2916.419.151623.5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年鉴(2013-2017)。根据表4.2,尽管2013至2017年郑州航空港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作用凸显: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打造“空中丝绸之路”的优势及对策研究[J]. 郭军峰. 对外经贸. 2019(01)
[2]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与前景展望[J]. 张占仓,蔡建霞.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3]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效应分析[J]. 邱士雷,王子龙,杨琬琨,董会忠.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06)
[4]多机场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演化与临空产业选择[J]. 金真,张砺文,许刚.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5)
[5]基于CES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测度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方永恒,祝欣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09)
[6]空中丝绸之路:河南省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新模式[J]. 刘春玲,郭冠琳,张柏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18(23)
[7]山东半岛经济集聚效应对其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 张圣林,冯思豫. 时代金融. 2018(14)
[8]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集聚分析[J]. 王双. 经济研究导刊. 2018(11)
[9]航空运输对地区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以上海浦东机场为例[J]. 蒋荷新,任敏媛.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3)
[10]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集聚效应检验——基于中国11条物流通道的实证[J]. 范月娇. 中国软科学. 2018(02)
博士论文
[1]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刘雪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 卢文洁.大连海事大学 2015
[2]桂林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 宋婷婷.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54043
【文章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航空经济区分布情况
4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现状174.2郑州航空港区的经济发展状况4.2.1经济规模逐年扩大,集聚经济基本形成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现阶段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0亿元,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0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进出口总额560亿美元,基本上建立起覆盖全球的航空网络,客货运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具体来说,旅客吞吐量达到17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0.3万吨,其中卢森堡货运航空累计飞行438班,为郑州新郑机场贡献6万吨的货运吞吐量(如图4.1所示)。客流的增加提高了酒店、餐饮、商业和零售等产业的集聚,货流的增加加速了物流、担保、制造和建筑等产业的集聚。客货流的增加共同带来了金融、管理、科研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机场规模逐步扩大,航线资源日益丰富和航班数量增加,机场与世界各地的联通性增强,从而吸引跨国公司总部、高科技产业及现代制造业等在机场附近集中,形成多样化的航空产业集群。集聚经济的形成表明航空运输在为货物和旅客提供了快速通达的集散网络后,促进了资金、人才和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提高了区域的开放性和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图4.1a郑州航空港区的经济指标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年鉴(2010-2018)及郑州航空港区官网心;“两轴”是指借助新G107以及迎宾大道形成的航空经济区十字形轴带;“三环”是指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形成的城市核心环、机场功能环、拓展协调环。
4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现状18图4.1b郑州航空港区的经济指标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年鉴(2011-2018)及郑州航空港区官网4.2.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仍较薄弱随着腹地经济支持及政策持续推进,郑州航空港区逐渐发展了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制造和服务产业、航空物流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和文旅商贸产业等八大核心产业,这些产业在航空港区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如电子信息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84.2亿元;跨境电商业务单量突破2000万单,达到2114.4万单;客运达到2733.5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达到171.5万人次;货运达到51.5万吨,进出口货物达到32.92万吨,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表现,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表4.22013-2017年实验区三次产业总产值增速与比重(单位:%)产业类型20132014201520162017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比重第一产业-0.54.08-3.03.05-5.52.27-7.51.96-7.61.5第二产业33.683.8220.485.6424.084.4412.878.891475.0第三产业8.812.118.611.3217.813.2916.419.151623.5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年鉴(2013-2017)。根据表4.2,尽管2013至2017年郑州航空港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作用凸显: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打造“空中丝绸之路”的优势及对策研究[J]. 郭军峰. 对外经贸. 2019(01)
[2]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与前景展望[J]. 张占仓,蔡建霞.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3]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效应分析[J]. 邱士雷,王子龙,杨琬琨,董会忠.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06)
[4]多机场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演化与临空产业选择[J]. 金真,张砺文,许刚.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5)
[5]基于CES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测度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方永恒,祝欣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09)
[6]空中丝绸之路:河南省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新模式[J]. 刘春玲,郭冠琳,张柏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18(23)
[7]山东半岛经济集聚效应对其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 张圣林,冯思豫. 时代金融. 2018(14)
[8]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集聚分析[J]. 王双. 经济研究导刊. 2018(11)
[9]航空运输对地区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以上海浦东机场为例[J]. 蒋荷新,任敏媛.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3)
[10]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集聚效应检验——基于中国11条物流通道的实证[J]. 范月娇. 中国软科学. 2018(02)
博士论文
[1]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刘雪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 卢文洁.大连海事大学 2015
[2]桂林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 宋婷婷.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54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5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