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03:08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吉林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今天,如何迎头赶上发达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一直困扰着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本文试图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研究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用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这一办法,来解决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系统探讨了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战略对策和思路。第一部分,本文重点研究了经济带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带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经济带形成机制和结构体系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经济带的功能、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经济带是工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经济活动沿着交通基础设施集聚分布的现象,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经济空间中企业彼此之间联系基础之上,并由众多的彼此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密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区域(或节点)集聚,形成由线状基础设施束彼此相互联结的若干大小不等的、相互联系密切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条带状产业集聚区域。第二部分,本文从经济地理学的...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化模式过程(源自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第138页,1995年)
图 1-2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关系示意图解出发,笔者认为,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极化过程最先使产业在原料产价劳动力区位和主要市场等节点上集聚,聚中心;随后又通过扩散过程(包括梯度等)而使产业集聚中心逐渐向外扩散,形上是实现产业活动在更大地域范围内的集扩散机制中,工业扩散的方向、强度主要主要的还是运输,沿轴线扩散是工业活动首先大都集中于某个节点(港口、城市)束是控制和引导工业空间扩散的关键因素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千万人口级超级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内部职能分区日益明显,新城市成批出现,使城市数量大增,于是在一些区位优越的地区,呈现出产业人口和城市大规模集聚的现象,这就进一步提出了对提高基础设施质量的要求,大规模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适应这一趋势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区域内各中心城市间交通、输电线、水源线形成网络,企业间横向联系大大增强,分工与协作密切,经济带逐渐形成,从而使作为一个地域巨系统的效益和功能进一步发挥出来。经济带是一个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着的概念,随着区域经济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势必引起产业的空间再组织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常伴随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化和城镇体系格局的变化。经济带的空间演变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见图 1-3。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J]. 陶希东,刘君德. 科技导报. 2003(09)
[2]联手共建区域创新体系 合力打造黄金长三角——对沪苏浙联手共建长三角创新体系的思考[J]. 王立军. 科技与经济. 2003(03)
[3]我国产业整合并购研究[J]. 姜红兵,仲健心. 当代财经. 2003(08)
[4]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与城市经济空间整合[J]. 张明之. 中国软科学. 2003(07)
[5]依靠体制创新 保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王丽丽. 山西科技. 2003(04)
[6]经济带的形成与演进研究——以长春-吉林经济带为例[J]. 朱华友,丁四保. 软科学. 2003(03)
[7]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 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 科学管理研究. 2003(03)
[8]四川县域空间结构及其增长极的培育[J]. 贺泽凯,戴宾.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中观经济研究: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J]. 颜鹏飞,孙波. 经济评论. 2003(03)
[10]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J]. 刘琦岩. 中国科技产业. 2003(05)
本文编号:3365521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化模式过程(源自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第138页,1995年)
图 1-2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关系示意图解出发,笔者认为,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极化过程最先使产业在原料产价劳动力区位和主要市场等节点上集聚,聚中心;随后又通过扩散过程(包括梯度等)而使产业集聚中心逐渐向外扩散,形上是实现产业活动在更大地域范围内的集扩散机制中,工业扩散的方向、强度主要主要的还是运输,沿轴线扩散是工业活动首先大都集中于某个节点(港口、城市)束是控制和引导工业空间扩散的关键因素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千万人口级超级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内部职能分区日益明显,新城市成批出现,使城市数量大增,于是在一些区位优越的地区,呈现出产业人口和城市大规模集聚的现象,这就进一步提出了对提高基础设施质量的要求,大规模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适应这一趋势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区域内各中心城市间交通、输电线、水源线形成网络,企业间横向联系大大增强,分工与协作密切,经济带逐渐形成,从而使作为一个地域巨系统的效益和功能进一步发挥出来。经济带是一个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着的概念,随着区域经济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势必引起产业的空间再组织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常伴随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化和城镇体系格局的变化。经济带的空间演变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见图 1-3。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J]. 陶希东,刘君德. 科技导报. 2003(09)
[2]联手共建区域创新体系 合力打造黄金长三角——对沪苏浙联手共建长三角创新体系的思考[J]. 王立军. 科技与经济. 2003(03)
[3]我国产业整合并购研究[J]. 姜红兵,仲健心. 当代财经. 2003(08)
[4]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与城市经济空间整合[J]. 张明之. 中国软科学. 2003(07)
[5]依靠体制创新 保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王丽丽. 山西科技. 2003(04)
[6]经济带的形成与演进研究——以长春-吉林经济带为例[J]. 朱华友,丁四保. 软科学. 2003(03)
[7]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 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 科学管理研究. 2003(03)
[8]四川县域空间结构及其增长极的培育[J]. 贺泽凯,戴宾.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中观经济研究: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J]. 颜鹏飞,孙波. 经济评论. 2003(03)
[10]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J]. 刘琦岩. 中国科技产业. 2003(05)
本文编号:3365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6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