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江苏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8 12:18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处理好其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首先对江苏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确立相互关系分析及建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江苏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接着,经过分析确定了江苏应采取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战略为协调发展战略,并对这一战略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最后,运用建立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给出了2006-2015年江苏省公路、港口总量规模及等级结构的协调发展指标值。并对江苏今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几条建议。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江苏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


江苏产业结构的发展自1995至2005,江苏GDP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人均国民收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运输基础


图3.3苏南苏中苏北人均国民收入的发展但不能忽视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依然较大,苏南苏中苏北人均国民收入发展变化如图3.3所示,2005年苏南人均GDP达50181.92元,分别是苏中、苏北的2.7倍和4.51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效率低下是造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主要根源之一。为了促进苏北苏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江苏经济的协调发展,江苏未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区别对待。加大对苏北苏中交通运输基础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江苏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解决这些地区的对外交通,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缩小差必由之路。二元结构逐步改善,但城乡之间远未得到均衡发展江苏通过制度创新以及现代工业的扩张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增进,在工农业两大部门与了良好的互动趋势,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善。但存在的城乡差失衡问题仍不容忽视。1995一2005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河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J]. 董宇,姜晔,何良德.  水运工程. 2007(01)
[2]最佳泊位利用率的计算方法[J]. 刘义发,郭创豪.  珠江水运. 2006(09)
[3]建立航道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J]. 张家华,岳巧红.  水运管理. 2006(08)
[4]浅谈弹性系数法[J]. 郭素珍.  内蒙古水利. 2006(02)
[5]基于需求函数模型的公路网规模预测[J]. 王选仓,于江霞,王秉纲,石勇民,郭筱穆,程兴新.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6]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 武旭,胡思继,崔艳萍,马叶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 刘秉镰,赵金涛.  中国软科学. 2005(06)
[8]试论经济与交通的关系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J]. 王芳.  云南科技管理. 2005(03)
[9]青海省公路网合理规模预测研究[J]. 徐安花,房建宏.  青海科技. 2004(02)
[10]对国家内河航道等级划分的新思考[J]. 陈健强,李霞,谢成鹏.  水运工程. 2004(01)

硕士论文
[1]中美内河航运的比较研究[D]. 葛志伟.武汉理工大学 2006
[2]交通运输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吴文征.长安大学 2005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黄志刚.长沙理工大学 2005
[4]江苏省交通运输结构变化分析和预测[D]. 狄娟.东南大学 2005
[5]交通运输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 李伟.天津大学 2005
[6]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研究[D]. 周庆明.浙江大学 2004
[7]区域经济发展与公路客货运量预测[D]. 王小军.长安大学 2003
[8]江苏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 何健.河海大学 2003
[9]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 马书红.长安大学 2002
[10]我国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统计研究[D]. 刘建强.上海海运学院 2001



本文编号:3400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00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6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