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8 15:06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红色旅游是我国特有旅游形式,它是政治、文化、教育与旅游在多个层面上的相结合。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之下,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红色旅游的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但其自身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越来越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阻碍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红色旅游进行的理论研究却一直相对滞后,并没有发挥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延安的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的三大教育基地,非常具有典型性。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经历了接待转型期、高速发展期和旅游目的地成长期。近些年,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增速加快,旅游产业实力增强,旅游宣传效果显著,旅游交通明显改善。但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旅游客源层面较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红色旅游的发展环境滞后、旅游专业人才相对欠缺...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点
一、红色旅游经济理论概述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二)红色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二、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和经济意义
(一)延安概况
(二)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三)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阶段
(四)延安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意义
三、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一)旅游经济增速加快
(二)旅游产业实力增强
(三)旅游宣传效果显著
(四)旅游交通明显改善
四、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经济效益不高
(二)旅游客源层面较窄
(三)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
(四)旅游发展环境滞后
(五)旅游专业人才欠缺
五、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谋划旅游项目
(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三)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四)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软环境建设
(六)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七)加强红色旅游服务人才的开发与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红色旅游的多功能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J]. 冯凌. 求实. 2012(06)
[2]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 余维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3]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齐冬香,刘春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2)
[4]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 熊云明,李松志.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2)
[5]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文献述评[J]. 朱桂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6]机制、体制与规制——我国旅游价格规制的有效性分析[J]. 陈卫华. 海峡科学. 2010(03)
[7]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 刘海洋,明镜.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01)
[8]体验型开发: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选向[J]. 刘辛田,盛正发. 商业研究. 2010(01)
[9]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 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延安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 姜静.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 李爽.厦门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 王亚娟.华侨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43009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点
一、红色旅游经济理论概述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二)红色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二、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和经济意义
(一)延安概况
(二)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三)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阶段
(四)延安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意义
三、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一)旅游经济增速加快
(二)旅游产业实力增强
(三)旅游宣传效果显著
(四)旅游交通明显改善
四、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经济效益不高
(二)旅游客源层面较窄
(三)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
(四)旅游发展环境滞后
(五)旅游专业人才欠缺
五、延安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谋划旅游项目
(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三)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四)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软环境建设
(六)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七)加强红色旅游服务人才的开发与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红色旅游的多功能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J]. 冯凌. 求实. 2012(06)
[2]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 余维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3]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齐冬香,刘春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2)
[4]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 熊云明,李松志.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2)
[5]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文献述评[J]. 朱桂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6]机制、体制与规制——我国旅游价格规制的有效性分析[J]. 陈卫华. 海峡科学. 2010(03)
[7]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 刘海洋,明镜.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01)
[8]体验型开发: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选向[J]. 刘辛田,盛正发. 商业研究. 2010(01)
[9]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 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延安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 姜静.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 李爽.厦门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 王亚娟.华侨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43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4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