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09 22:2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高质量的平衡发展是基础性的。我国不同地区由于资源、技术、人才、政策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包括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收入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等。区域间适当的不平衡性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差距的持续扩大将减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将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导致收入分配的地区性差异,最终使社会福利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不平衡性的程度、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测度其大小,预测其趋势,寻求其成因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东中西三区域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采用省...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结构和内容框架
模型是否存在稳定状态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模型中的每一变量都以同一不变的速度增长,则称该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对应在新古典模型的方程中,这种稳定状态即是。用图形来表示这一结果如图3-1中的曲线sf(k)与的交点对应的k值为k*,则k*满足条件图3-1为索罗斯旺模型的运作过程,当时,人均资本存量达到稳定状态,此时人均储蓄等于有效折旧,并且k*是该模型唯一的稳定状态。此时的人均产出为y*=f(k*),人均消费为c*=(1-s)f(k*),人均储蓄为sf(k*),并且每个变量都在增长,其增长速度为劳动增长速度n。从图3-1中可以看出,稳定状态的值的大小由生产函数方程、储蓄率s、劳动增长率n以及折旧率共同影响,其中任意一个值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k*的值。
代入资本积累方程得到从引入技术进步的索罗斯旺模型的图3-2中可以看出,资本技术比不断提高,直至达到稳定水平。在达到稳定状态后,总产出的增长率将与储蓄率无关,只与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增长率这两个因素有关。此时得到,即人均产出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人均产出的增长源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空间非均衡性研究[J]. 谭皓方,任太增,谭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6)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J]. 王帅,吴传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12)
[3]金融创新、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 张颖,黄俊宇. 工业技术经济. 2019(12)
[4]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J]. 郑长德,陈田.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6)
[5]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J]. 袁永科,赵美姣. 华东经济管理. 2019(12)
[6]基于Dagum方法的能源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J]. 黎智慧,刘渝琳,尹兴民. 统计与决策. 2019(19)
[7]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与随机收敛[J]. 刘帅.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9)
[8]中国宽口径区域经济效率测度和差异分析[J]. 牛雪琪,马晓君. 统计与决策. 2019(15)
[9]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研究[J]. 田伟,殷李松. 统计与决策. 2019(14)
[10]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效应差异研究——基于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J]. 赵放,刘一腾.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博士论文
[1]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 朱邦耀.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机制研究[D]. 陈园园.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 赵宏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4
[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曹海波.吉林大学 2012
[5]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调控机制的数量研究[D]. 喻东.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 安康.暨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中国国有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孔延辉.吉林大学 2019
[2]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研究[D]. 刘师.江西财经大学 2018
[3]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及演变研究[D]. 张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4]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性研究[D]. 高士博.华东师范大学 2017
[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D]. 勾志骞.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86002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结构和内容框架
模型是否存在稳定状态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模型中的每一变量都以同一不变的速度增长,则称该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对应在新古典模型的方程中,这种稳定状态即是。用图形来表示这一结果如图3-1中的曲线sf(k)与的交点对应的k值为k*,则k*满足条件图3-1为索罗斯旺模型的运作过程,当时,人均资本存量达到稳定状态,此时人均储蓄等于有效折旧,并且k*是该模型唯一的稳定状态。此时的人均产出为y*=f(k*),人均消费为c*=(1-s)f(k*),人均储蓄为sf(k*),并且每个变量都在增长,其增长速度为劳动增长速度n。从图3-1中可以看出,稳定状态的值的大小由生产函数方程、储蓄率s、劳动增长率n以及折旧率共同影响,其中任意一个值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k*的值。
代入资本积累方程得到从引入技术进步的索罗斯旺模型的图3-2中可以看出,资本技术比不断提高,直至达到稳定水平。在达到稳定状态后,总产出的增长率将与储蓄率无关,只与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增长率这两个因素有关。此时得到,即人均产出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人均产出的增长源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空间非均衡性研究[J]. 谭皓方,任太增,谭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6)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J]. 王帅,吴传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12)
[3]金融创新、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 张颖,黄俊宇. 工业技术经济. 2019(12)
[4]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J]. 郑长德,陈田.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6)
[5]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J]. 袁永科,赵美姣. 华东经济管理. 2019(12)
[6]基于Dagum方法的能源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J]. 黎智慧,刘渝琳,尹兴民. 统计与决策. 2019(19)
[7]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与随机收敛[J]. 刘帅.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9)
[8]中国宽口径区域经济效率测度和差异分析[J]. 牛雪琪,马晓君. 统计与决策. 2019(15)
[9]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研究[J]. 田伟,殷李松. 统计与决策. 2019(14)
[10]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效应差异研究——基于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J]. 赵放,刘一腾.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博士论文
[1]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 朱邦耀.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机制研究[D]. 陈园园.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 赵宏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4
[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曹海波.吉林大学 2012
[5]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调控机制的数量研究[D]. 喻东.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 安康.暨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中国国有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孔延辉.吉林大学 2019
[2]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研究[D]. 刘师.江西财经大学 2018
[3]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及演变研究[D]. 张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4]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性研究[D]. 高士博.华东师范大学 2017
[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D]. 勾志骞.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86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8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