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20:14

  本文关键词: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苏联解体以后,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推动下,中亚地区先后成立了多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从最初的独联体、统一经济空间、中亚合作组织等,到现在的欧亚经济联盟,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近些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但实际进展比较缓慢。在中国不断加快沿边开放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研究,而制度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涉及制度及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研究却很少。正是在这种背景,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制度质量如何影响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行考察。首先,将制度进行分类,主要考察正式制度,而正式制度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进一步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细分,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明确了社会中大多数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制约和激励的机制,约束和限制了人们的行为,决定了商业活动中的交易和协调成本以及创新活动的程度,因而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国家经济、贸易、投资及对外交往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一个国家的制度水平会影响该国的一体化进程。其次,使用中亚国家区域内向心趋势,测量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这6个国家的一体化水平,并分析这6个国家一体化水平的差异。再次,构建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模型,分别建立了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的实证模型、经济制度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模型、政治制度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模型、法律制度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模型,使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分别考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确实产生了影响,在具体制度的分类中,不同的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大部分制度都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也有制度,比如财政制度、政府清廉度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作用并不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阐述了对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及对策:中国应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避免制度缺失或是制度落后,建设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同时协调各项制度的发展,在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制度因素考虑在内,发挥制度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关键词】:制度质量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亚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3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9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8-10
  • 一、选题背景8-9
  • 二、选题意义9-10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0-16
  • 一、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衡量10-12
  • 二、关于制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相关研究12-13
  • 三、关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研究13-16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16-17
  • 一、研究方法16
  • 二、研究思路16-17
  • 三、结构安排17
  • 第四节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17-19
  • 一、创新之处17
  • 二、不足之处17-19
  • 第二章 制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理论分析19-25
  • 第一节 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19-21
  • 一、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19-20
  • 二、区域内外大国的干预20
  • 三、文化因素20
  • 四、各成员国的国内制度20-21
  • 第二节 制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21-25
  • 一、制度的定义及分类21-23
  • 二、制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影响的定性分析23-25
  • 第三章 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5-31
  • 第一节 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25-27
  • 一、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期发展阶段(1991 年-2000 年)25-26
  • 二、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2010 年)26
  • 三、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26-27
  • 第二节 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27-31
  • 一、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力量27-28
  • 二、产业结构影响中亚各国一体化的深入28
  • 三、中亚国家制度质量不高28-31
  • 第四章 制度质量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的实证研究31-50
  • 第一节 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分析31-35
  • 一、测量方法31-32
  • 二、测量结果分析32-35
  •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35-44
  • 一、相关变量说明35-36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6-37
  • 三、模型构建37
  • 四、模型检验37-44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44-50
  • 一、实证结果44-47
  • 二、实证分析47-48
  • 三、结论48-50
  • 第五章 对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及对策50-53
  • 第一节 对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50-51
  • 一、重视制度对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50
  • 二、完善各项制度促进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50
  • 三、国家或区域间的制度相差较大,不利于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 4450-51
  •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51-53
  • 一、加快制度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51
  • 二、协调各项制度的发展,,促进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51
  • 三、加强与制度水平相近国家或地区合作,促进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4451-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59
  • 作者简介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年02期

2 张清杰;正确处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关系[J];黑河学刊;2002年03期

3 李玉潭,陈志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3年02期

4 宋庆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J];商业经济;2004年08期

5 龙永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能够学到什么?[J];经理人;2004年10期

6 石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华夏星火;2005年06期

7 陈廷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探究[J];经济师;2006年06期

8 徐元;;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12期

9 刘澄;王东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07年02期

10 王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与扩散[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嵬;王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价[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周敬之;;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3 张晓静;;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李毅;;依托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陈思危;;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7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毛汉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年会专题论坛报告精选[C];2007年

9 韦燕生;敖荣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忠;打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策“黑箱”[N];工人日报;2007年

2 国家发改委对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燕生;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战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开新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记者 吴力;东亚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国际商报;2013年

5 马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之举[N];天津日报;2013年

6 记者 吴乐s

本文编号:353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3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8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