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21:09

  本文关键词: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都市圈作为一种特别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凭借其经济集聚与扩散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中小城镇结合,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实践证明,都市圈是新常态背景下解决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城乡协调、体制创新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沈阳都市圈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辽宁省省会——沈阳市为核心,辐射范围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周边城市。近年来,沈阳都市圈凭借着深厚的工农产业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发达的科研技术成果等有利条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规模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都市圈在当前的发展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与巨大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经济形势下,如何加强内部经济空间联系,促进沈阳都市圈建立合理的产业和经济分工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沈阳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为切入点,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城市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两个实证模型,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际经济联系、区域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沈阳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发展程度及特点,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研究都市圈整体未来发展的可行道路提供科学依据。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研究综述,将与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等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国内外文献作一系统梳理。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探讨,总结当前与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等议题相关的科学研究进程,为本文的主体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分为概况、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等三个部分。其中经济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总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系统阐述;经济空间结构现状则对空间人口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城镇产业结构等作出描述性分析。第三部分为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引入城市引力和城市流强度两个模型,对该区域的经济空间联系及结构进行量化,从而分析都市圈整体优势与不足之处。其中,城市引力模型重点测度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作用力,包括城市质量、时间距离等变量的确定,从而确定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城市流强度则侧重于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以及外向功能的衡量,从产业结构优化、各城市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地位等角度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作出分析。第四部分在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之上,提出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首先进一步总结实证分析结果,对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城际经济联系作出总体评价;之后从空间极点、轴线、载体三个方面,分别提出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城市功能的改进、交通网络的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等。
【关键词】:沈阳都市圈 经济空间结构 城市引力模型 城市流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前言11-13
  • 一、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13-23
  • (一)相关概念13-15
  • 1. 都市圈13-14
  • 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14
  • 3. 城市引力模型14-15
  • 4. 城市流15
  • (二)基础理论15-18
  • 1. 城市圈层理论15-16
  • 2. 地域分工理论16-17
  • 3. 增长极理论17
  • 4. 中心—外围理论17-18
  • 5.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8
  • (三)文献综述18-23
  • 1. 都市圈相关文献综述18-21
  • 2. 经济空间结构相关文献综述21-23
  • 二、沈阳都市圈发展现状23-35
  • (一)沈阳都市圈的经济发展现状24-29
  • 1. 经济总量24-26
  • 2. 资源禀赋26
  • 3. 产业基础26-28
  • 4. 交通条件28-29
  • 5. 政策支持29
  • (二)沈阳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现状29-35
  • 1. 空间人口结构29-31
  • 2. 劳动就业结构31-32
  • 3. 城镇产业结构32-35
  • 三、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35-62
  • (一)城市引力模型实证分析35-54
  • 1. 城市引力模型及其修正35-36
  • 2. 城市质量的主成分分析36-50
  • 3. 各城市之间距离的确定50
  • 4. 计量结果与结果分析50-54
  • (二)城市流实证分析54-62
  • 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54-56
  • 2. 计量结果与结果分析56-62
  • 四、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62-71
  • (一)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总体评价62-64
  • 1. 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评价62-63
  • 2. 城际经济联系评价63-64
  • 3. 经济空间结构评价64
  • (二)沈阳都市圈整体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64-71
  • 1. 空间极点的调整与优化64-67
  • 2. 空间轴线的调整与优化67-68
  • 3. 空间载体的调整与优化68-71
  •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99
  • 致谢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蒙;李建华;;山西省经济空间结构及溢出效应分析[J];经济前沿;2009年05期

2 谢爱辉;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3 耿明斋;;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特点及调整开发秩序的战略思路[J];企业活力;2005年12期

4 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5 黄磊;吴开;;六安市经济空间结构及优化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7年24期

6 王伟;伍世代;;转型期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张守忠;胡囡;;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1期

8 郭小敏;社会经济场因子突变与经济空间结构体的形变[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9 聂华林,赵超;甘肃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2003年04期

10 朱舜;西部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选择与跨越式发展[J];农村经济;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陈素璧 实习生 杨帆;珠海要做大亚太旅游[N];珠海特区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白云飞 见习记者 张宁 通讯员 白新园 游进南;让更“畅”的交通拓出更“兴”的产业[N];洛阳日报;2014年

3 ;滁州:在融合发展中打造新的增长极[N];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婴露;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媛玉;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王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西安高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秀荣;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4 伍贤旭;湖南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宁聪慧;新疆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杜鹏;宁夏经济空间结构与用水空间结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方陈平;基于空间计量分析的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8 代燕;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米楠;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10 年利;淮南市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沈阳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3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f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