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分工与整合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09:14
  本文研究发现:以省域为单位的小而全的重复布局和建设是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的突出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在不同产业上表现出不同的比较优势,但是区域内各省市总体上还未能做到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分工,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本文分析该地区各省市在第二产业内不同产业门类上的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研究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分工与整合问题,目的在于为破除行政区域条块分割,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分工整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做出参考。在研究中,本文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首先运用相似系数比较各省市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给出该地区产业分工的概况,然后分别用区位商和集聚指数对长江上游四省市二次产业分工状况做静态和动态分析。笔者运用区位商和集聚指数计算各省各产业比较优势,并据此逐省份逐行业说明产业分工状况。在分析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本文对产业整合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产业整合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各省市不同产业相对长江上游地区和相对全国两个范围计算区位商和集聚指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系统分类,综合考虑各省不同产业比较优势情况,对产业分工状况做出分析。在讨论四省市产业整...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理论和现实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长江上游地区的界定
    1.3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结构安排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1.5.2 区域分工研究综述
        1.5.3 区域产业整合研究综述
第2章 长江上游地区区域产业分工与整合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分工理论
        2.1.1 区域分工理论介绍
        2.1.2 区域分工的效应
    2.2 产业整合理论
        2.2.1 产业整合的效应
        2.2.2 产业整合的多层性
        2.2.3 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
    2.3 区域分工与整合相关理论简评
第3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整合的国内外实践
    3.1 田纳西河沿河区域分工整合
        3.1.1 田纳西河流域概况
        3.1.2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
        3.1.3 田纳西河流域区域分工整合简评
    3.2 波士华地区区域分工整合
        3.2.1 波士华地区概况
        3.2.2 波士华地区各城市分工
        3.2.3 波士华地区区域分工整合简评
    3.3 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整合
        3.3.1 长三角地区概况
        3.3.2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分工
        3.3.3 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整合存在的问题
        3.3.4 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整合简评
    3.4 京津冀地区区域分工整合
        3.4.1 京津冀地区概况
        3.4.2 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分工
        3.4.3 京津冀地区区域分工整合简评
第4章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实基础
    4.1 长江上游地区区位及自然地理概况
    4.2 长江上游地区的矿产资源情况
        4.2.1 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4.2.2 重庆矿产资源情况
        4.2.3 四川矿产资源情况
        4.2.4 贵州矿产资源情况
        4.2.5 云南矿产资源情况
    4.3 长江上游地区能源资源情况
        4.3.1 长江上游地区能源资源概况
        4.3.2 重庆能源资源情况
        4.3.3 四川能源资源情况
        4.3.4 贵州能源资源情况
        4.3.5 云南能源资源情况
    4.4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4.4.1 第一阶段:工业现代化起步发展阶段(1937 年—1949 年)
        4.4.2 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阶段(1949 年—1978 年)
        4.4.3 第三阶段:调整与全面开发阶段(1978 年以后)
        4.4.4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发展阶段简评
    4.5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特点
        4.5.1 自然资源与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相互依存
        4.5.2 国防军事工业基础雄厚
        4.5.3 区内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
第5章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第二产业分工的定量分析
    5.1 模型的选择
    5.2 模型的说明
        5.2.1 宏观指标——相似系数
        5.2.2 静态指标——区位商
        5.2.3 动态指标——集聚指数
    5.3 区域优势产业的量化分析
        5.3.1 产业类别的划分和选取
        5.3.2 模型中基数的选择
        5.3.3 本文的测度方法及据此所作分类
    5.4 长江上游各省市产业分工状况量化分析
        5.4.1 重庆市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5.4.2 四川省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5.4.3 贵州省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5.4.4 云南省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5.4.5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分工的基本状况总结
第6章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整合的具体构想
    6.1 本章结构及分析依据说明
    6.2 按产业类别分长江上游各省市第二产业比较优势地位
    6.3 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整合原则和目标
        6.3.1 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整合原则
        6.3.2 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整合目标
    6.4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非地域依赖性制造业分工类型
        6.4.1 一省独优型
        6.4.2 省际均衡型
        6.4.3 省际非均衡型
    6.5 长江上游地区各产业整合类型中四省市合作关系
        6.5.1 一省独优型产业内各省市合作关系
        6.5.2 省际均衡型产业内各省市合作关系
        6.5.3 省际非均衡型产业内各省市合作关系
第7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分工的障碍及对策建议
    7.1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产业整合的主要障碍
        7.1.1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
        7.1.2 地区分割严重及地方壁垒森严
        7.1.3 市场化程度低
        7.1.4 产业集群及产业链不完善
        7.1.5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7.1.6 区域创新能力不足
    7.2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产业整合的对策建议
        7.2.1 组建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机构
        7.2.2 加强区域财政政策协调
        7.2.3 加强区域金融政策协调
        7.2.4 政府直接经济利益驱动
        7.2.5 强力行政手段干预
        7.2.6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7.2.7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
        7.2.8 加强产学研的地区间合作
        7.2.9 强化产业分工与整合的微观机制
        7.2.10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7.2.11 参与更高级别区域产业整合
结论
    研究结论
    本文创新
    本文的不足及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节选
附录C 论文原始数据汇总
附录D 详细摘要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目标及空间发展战略[J]. 陈兴述,田代贵.  上海经济研究. 2007(01)
[2]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 刘晓红,李国平.  统计与决策. 2006(05)
[3]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J]. 彭劲松.  上海经济研究. 2005(04)
[4]南贵昆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J]. 涂妍.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1)
[5]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 赵广信.  经济师. 2004(11)
[6]西部地区三次经济大开发及其特点分析[J]. 杨刚.  经济师. 2003(11)
[7]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 刘世锦.  改革. 2003(03)
[8]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制约因素与战略思路[J]. 赵曦.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9]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区域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 邓玲.  管理世界. 2002(01)
[10]略论20世纪中国二次西部开发[J]. 黄泽南.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

硕士论文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对接探析[D]. 于冬晨.广西大学 2007
[2]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和趋同研究[D]. 宋瑛.西北大学 2007
[3]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实证研究[D]. 陈雯.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成渝两地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及合作建议[D]. 滕明兰.重庆大学 2005
[5]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布局一体化研究[D]. 花蕾.长安大学 2005
[6]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机制创新研究[D]. 胡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7]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D]. 颜蔚兰.广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70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70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0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