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13:19
本文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对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同时应用C-D生产函数和协整分析对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做可行性实证分析。从系统科学视角,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构建“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分析其内涵与特征,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研究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指出“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外部条件—吸收“负熵流”,内部条件—竞争与协同。运用logistic模型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研究复合系统的系统演化机制及可持续发展路径。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构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学序参量概念、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回归分析法等建立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计算模型;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度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八大区域进行实证计算分析。最后提出区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选择,包括:政府转变管理模式、优化...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历年高技术产业经济研究文献变化情况
高技术产业经济研究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 赵绚丽. 改革与战略. 2009(03)
[2]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五个问题[J]. 刘彦,高志前. 中国科技论坛. 2008(10)
[3]灰色协调度模型在产业用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 陈静,杨凯,张勇,赵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05)
[4]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及经济贡献测度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 宋香荣,李瑞华. 新疆财经. 2008(02)
[5]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孟伟. 当代经济. 2008(01)
[6]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及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J]. 席鹭军. 求实. 2007(12)
[7]区域经济耗散结构系统的构建研究[J]. 方大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10)
[8]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J]. 梁利. 企业技术开发. 2007(10)
[9]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 张佰瑞.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9)
[10]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 刘艳清.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博士论文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孙希波.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 卢焱群.武汉理工大学 2005
[3]“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 苗红.天津大学 2004
[4]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 宋松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5]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 王华峰.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78795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历年高技术产业经济研究文献变化情况
高技术产业经济研究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 赵绚丽. 改革与战略. 2009(03)
[2]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五个问题[J]. 刘彦,高志前. 中国科技论坛. 2008(10)
[3]灰色协调度模型在产业用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 陈静,杨凯,张勇,赵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05)
[4]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及经济贡献测度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 宋香荣,李瑞华. 新疆财经. 2008(02)
[5]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孟伟. 当代经济. 2008(01)
[6]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及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J]. 席鹭军. 求实. 2007(12)
[7]区域经济耗散结构系统的构建研究[J]. 方大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10)
[8]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J]. 梁利. 企业技术开发. 2007(10)
[9]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 张佰瑞.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9)
[10]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 刘艳清.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博士论文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孙希波.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 卢焱群.武汉理工大学 2005
[3]“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 苗红.天津大学 2004
[4]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 宋松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5]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 王华峰.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7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7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