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09:32
中国的人口迁移和经济正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出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现象。目前东部部分大城市提出人口过多,并作出限制人口的政策举措;中西部地区面临大量的空心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沿海城市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中西部新兴城市快速发展。这些现象同时存在,显示了中国正处在一个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力是经济的重要要素,在人口自然出生率普遍较低的时代,人口迁移构成了劳动力空间布局变化的重要方式。人口迁移会通过改变劳动力分布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在空间集聚上有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人口—经济—空间”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是研究当前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本文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总体情况和空间特征,包含以人口迁移的地域、性别、年龄、原因等为指征的人口迁移总体情况以及以人口净迁移率为指标显示的迁移空间差异。同时在空间特征上还研究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聚性。二是以净迁移率作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指标,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对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三...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整理??结合表2-2和图2-1,从总体规模来看,十年间中国七大区域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比例相对比较稳定,人口迁移的区域分布特征变化不大,迁移规模最大??的华东、华北和华南三地的占比之和3年均超过60%,其中华东地区要超过30%,??西北和东北的比例则相对较低。除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迀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比例??有一定的上升,其他地区的比例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特征,但总体来看变动较小。??2.1.2人口迁移的性别情况??表2-3和图2-2体现了中国迀移人口的性别特征,从迁移人口的性别比例来??看,2000年女性迁移人口的比重大于男性,女性迁移人口占比达到52.29%,而??2005年和2010年男性迁移人口的比重均大于女性,男性迀移人口占比分别为??50.54%和52.49%。总体上,人口迁移的性别比例差异不大,男性迁移人口略多??于女性。??18??
表2-4、2-5以及2-6分别是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按年龄段统计的??迁移人口数据,其中表2-4来自2000年普查表长表抽样数据,按10%的抽样比??例抽取。图2-3呈现了?2000年到2010年中国迁移人口的年龄分布。??2000年样本迁移人口为12466250人,迀移人口中男性为5947914人,女性??为651833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0.91。按年龄分,0-14岁的少年儿童迁移人口为??1368537人,占总迁移人口的11.0%,15-44岁之间的育龄迁移人口达到9595666??人,占总迁移人口的76.97%,?45-64岁之间的中老年龄迁移人口为1197302人,??占总迁移人口的9.6%,按照15-64岁为劳动力人口的统计口径,2000年劳动力??1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 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李建豹,徐静. 经济地理. 2017(07)
[2]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李诗韵,梅志雄,张锐豪,赵书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3]不同空间权重定义下中国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J]. 吴珣,杨婕,张红. 地理信息世界. 2017(02)
[4]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 李晶晶,苗长虹. 地理学报. 2017(02)
[5]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 钟奕纯,冯健.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6]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及驱动力分析[J]. 张志然,刘纪平,赵阳阳,仇阿根. 测绘科学. 2016(12)
[7]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J]. 徐姗,邓羽,王开泳. 地理科学. 2016(11)
[8]基于人口迁移的中国城市体系演化预测研究[J]. 劳昕,沈体雁. 人口与经济. 2016(06)
[9]中国不同职业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怡涵,牛叔文,王君萍. 西北人口. 2016(06)
[10]1952年—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分析[J]. 杨强,王运动,李丽,王心源,何立恒. 遥感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中国人口迁移的经济活动集聚效应研究[D]. 陈蓉.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2]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蔡阳.天津财经大学 2014
[3]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袁园.吉林大学 2013
[4]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 许召元.北京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20036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整理??结合表2-2和图2-1,从总体规模来看,十年间中国七大区域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比例相对比较稳定,人口迁移的区域分布特征变化不大,迁移规模最大??的华东、华北和华南三地的占比之和3年均超过60%,其中华东地区要超过30%,??西北和东北的比例则相对较低。除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迀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比例??有一定的上升,其他地区的比例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特征,但总体来看变动较小。??2.1.2人口迁移的性别情况??表2-3和图2-2体现了中国迀移人口的性别特征,从迁移人口的性别比例来??看,2000年女性迁移人口的比重大于男性,女性迁移人口占比达到52.29%,而??2005年和2010年男性迁移人口的比重均大于女性,男性迀移人口占比分别为??50.54%和52.49%。总体上,人口迁移的性别比例差异不大,男性迁移人口略多??于女性。??18??
表2-4、2-5以及2-6分别是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按年龄段统计的??迁移人口数据,其中表2-4来自2000年普查表长表抽样数据,按10%的抽样比??例抽取。图2-3呈现了?2000年到2010年中国迁移人口的年龄分布。??2000年样本迁移人口为12466250人,迀移人口中男性为5947914人,女性??为651833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0.91。按年龄分,0-14岁的少年儿童迁移人口为??1368537人,占总迁移人口的11.0%,15-44岁之间的育龄迁移人口达到9595666??人,占总迁移人口的76.97%,?45-64岁之间的中老年龄迁移人口为1197302人,??占总迁移人口的9.6%,按照15-64岁为劳动力人口的统计口径,2000年劳动力??1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 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李建豹,徐静. 经济地理. 2017(07)
[2]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李诗韵,梅志雄,张锐豪,赵书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3]不同空间权重定义下中国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J]. 吴珣,杨婕,张红. 地理信息世界. 2017(02)
[4]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 李晶晶,苗长虹. 地理学报. 2017(02)
[5]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 钟奕纯,冯健.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6]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及驱动力分析[J]. 张志然,刘纪平,赵阳阳,仇阿根. 测绘科学. 2016(12)
[7]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J]. 徐姗,邓羽,王开泳. 地理科学. 2016(11)
[8]基于人口迁移的中国城市体系演化预测研究[J]. 劳昕,沈体雁. 人口与经济. 2016(06)
[9]中国不同职业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怡涵,牛叔文,王君萍. 西北人口. 2016(06)
[10]1952年—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分析[J]. 杨强,王运动,李丽,王心源,何立恒. 遥感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中国人口迁移的经济活动集聚效应研究[D]. 陈蓉.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2]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蔡阳.天津财经大学 2014
[3]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袁园.吉林大学 2013
[4]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 许召元.北京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20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2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