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 ——基于商品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视角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5 23:35
瓦伊纳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米德、凯姆普——旺、麦克米兰和麦克凯恩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分析了关税同盟的成立对成员国、关税同盟和整个世界的福利影响。金德尔伯格在瓦伊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转移”和“投资创造”,分析了区域一体化中FDI的静态效应。和彦小山田在拉姆塞-科斯-库普曼最优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区域一体化FDI的动态效应的模型。这些理论是从贸易投资效应的角度展开分析的,从而为10+3区域经济合作中互利性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合作博弈方法,可以将10+3 区域经济合作看成是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一个合作博弈。合作各方的经济互补性是区域合作的前提条件,互利性是区域合作的必要条件,而合作的充分条件是在区域内形成有效磋商机制。合作博弈的结果是使区域合作达到一种理想态,实现区域内均衡。区域一体化中的合作博弈为10+3 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互补性——区域内各国的比较优势与互利性——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10+3 区域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为10+3 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较高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较强的贸易强度指数、发展迅速的贸易投资合作...
【文章来源】: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相关界定
0.2.1 经济地理界定
0.2.2 研究范围界定
0.2.3 相关术语
0.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构架.
0.3.1 研究思路
0.3.2 结构安排
0.3.3 基本构架
0.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0.4.1 创新点
0.4.2 不足之处
1. 区域一体化理论
1.1 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瓦伊纳的局部均衡分析
1.1.1 基本的瓦伊纳模型——生产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瓦伊纳模型
1.1.2 瓦伊纳模型的扩展——生产成本递增情形下的瓦伊纳模型
1.2 现代关税同盟理论——一般均衡分析
1.2.1 米德模型
1.2.2 凯姆普——旺定理
1.2.3 麦克米兰和麦克凯恩模型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FDI 效应
1.3.1 金德尔伯格的静态FDI 效应
1.3.2 和彦小山田的动态FDI 效应
1.4 结论性评述
1.4.1 对关税同盟理论的评述
1.4.2 对FDI 效应理论的评述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博弈
2.1 相关文献回顾
2.2 合作博弈模型
2.2.1 引入一些概念
2.2.2 模型的建立
2.2.3 模型的结论
2.3 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
2.3.1 相关概念
2.3.2 有关命题
2.3.3 模型的建立
2.3.4 模型的结论
2.4 区域一体化中的理想态:区域利益的均衡
2.4.1 假设前提
2.4.2 区域均衡模型的建立
2.4.3 区域均衡的实现条件
2.4.4 区域均衡模型的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10 +3 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
3.1 10+3 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3.2 10+3 区域内贸易依存度
3.3 10+3 区域内贸易强度指数
3.4 10+3 区域内贸易合作
3.4.1 中日贸易合作
3.4.2 中韩贸易合作
3.4.3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
3.4.4 日韩贸易合作
3.4.5 日本与东盟的贸易合作
3.4.6 韩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
3.5 10+3 区域内的投资合作
3.5.1 日韩在华FDI
3.5.2 日韩在东盟的FDI
3.5.3 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
3.5.4 日韩投资合作
3.6 本章小结
4. 10+3 各国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4.1 10+3 各国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
4.1.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4.1.2 计算结果及数据解析
4.1.3 10+3 各国贸易品显性比较优势的比较分析
4.2 10+3 各国主要农副产品的显性竞争优势
4.2.1 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4.2.2 计算结果及10+3 各国主要农副产品显性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4.3 日韩在中国和东盟FDI 的产业比较优势
4.3.1 日韩在华FDI 的产业比较优势
4.3.2 日韩在东盟FDI 的产业比较优势
4.4 本章小结
5. 10+3 区域经济合作效应的计量分析
5.1 贸易引力模型
5.1.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5.1.2 数据处理及模型估计结果
5.1.3 结果分析
5.2 贸易自由化的静态贸易创造效应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数据来源及计算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建立10+3 自由贸易区的综合经济效应
5.3.1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效应
5.3.2 外商直接投资效应
5.3.3 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效应
5.3.4 一体化“溢出”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10+3 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6.1 10+3、北美和欧盟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6.2 10+3、欧盟、北美区域内贸易依存度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比较分析
6.3 10+3 区域经济合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6.3.1 区域内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6.3.2 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10+3 各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6.3.3 10+3 区域内各国竞争与互补并存
6.3.4 政治层面存在较大障碍
6.4 10+3 区域内各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测算
6.4.1 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
6.4.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6.4.3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6.5 前景展望——结论性评述
6.5.1 业已形成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10+3 合作的现实基础
6.5.2 经济互补性和比较优势——10+3 合作的效益基础和前提条件
6.5.3 合作效应——10+3 合作的驱动力和必要条件
6.5.4 中国入世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日韩、新加坡的投资拉动——10+3合作的推动力
6.5.5 合作进程中竞争和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曲折中前进
结语
致谢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J]. 高乐咏. 南开经济研究. 2000(04)
本文编号:3627480
【文章来源】: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相关界定
0.2.1 经济地理界定
0.2.2 研究范围界定
0.2.3 相关术语
0.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构架.
0.3.1 研究思路
0.3.2 结构安排
0.3.3 基本构架
0.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0.4.1 创新点
0.4.2 不足之处
1. 区域一体化理论
1.1 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瓦伊纳的局部均衡分析
1.1.1 基本的瓦伊纳模型——生产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瓦伊纳模型
1.1.2 瓦伊纳模型的扩展——生产成本递增情形下的瓦伊纳模型
1.2 现代关税同盟理论——一般均衡分析
1.2.1 米德模型
1.2.2 凯姆普——旺定理
1.2.3 麦克米兰和麦克凯恩模型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FDI 效应
1.3.1 金德尔伯格的静态FDI 效应
1.3.2 和彦小山田的动态FDI 效应
1.4 结论性评述
1.4.1 对关税同盟理论的评述
1.4.2 对FDI 效应理论的评述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博弈
2.1 相关文献回顾
2.2 合作博弈模型
2.2.1 引入一些概念
2.2.2 模型的建立
2.2.3 模型的结论
2.3 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
2.3.1 相关概念
2.3.2 有关命题
2.3.3 模型的建立
2.3.4 模型的结论
2.4 区域一体化中的理想态:区域利益的均衡
2.4.1 假设前提
2.4.2 区域均衡模型的建立
2.4.3 区域均衡的实现条件
2.4.4 区域均衡模型的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10 +3 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
3.1 10+3 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3.2 10+3 区域内贸易依存度
3.3 10+3 区域内贸易强度指数
3.4 10+3 区域内贸易合作
3.4.1 中日贸易合作
3.4.2 中韩贸易合作
3.4.3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
3.4.4 日韩贸易合作
3.4.5 日本与东盟的贸易合作
3.4.6 韩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
3.5 10+3 区域内的投资合作
3.5.1 日韩在华FDI
3.5.2 日韩在东盟的FDI
3.5.3 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
3.5.4 日韩投资合作
3.6 本章小结
4. 10+3 各国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4.1 10+3 各国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
4.1.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4.1.2 计算结果及数据解析
4.1.3 10+3 各国贸易品显性比较优势的比较分析
4.2 10+3 各国主要农副产品的显性竞争优势
4.2.1 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4.2.2 计算结果及10+3 各国主要农副产品显性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4.3 日韩在中国和东盟FDI 的产业比较优势
4.3.1 日韩在华FDI 的产业比较优势
4.3.2 日韩在东盟FDI 的产业比较优势
4.4 本章小结
5. 10+3 区域经济合作效应的计量分析
5.1 贸易引力模型
5.1.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5.1.2 数据处理及模型估计结果
5.1.3 结果分析
5.2 贸易自由化的静态贸易创造效应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数据来源及计算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建立10+3 自由贸易区的综合经济效应
5.3.1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效应
5.3.2 外商直接投资效应
5.3.3 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效应
5.3.4 一体化“溢出”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10+3 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6.1 10+3、北美和欧盟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6.2 10+3、欧盟、北美区域内贸易依存度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比较分析
6.3 10+3 区域经济合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6.3.1 区域内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6.3.2 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10+3 各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6.3.3 10+3 区域内各国竞争与互补并存
6.3.4 政治层面存在较大障碍
6.4 10+3 区域内各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测算
6.4.1 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
6.4.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6.4.3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6.5 前景展望——结论性评述
6.5.1 业已形成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10+3 合作的现实基础
6.5.2 经济互补性和比较优势——10+3 合作的效益基础和前提条件
6.5.3 合作效应——10+3 合作的驱动力和必要条件
6.5.4 中国入世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日韩、新加坡的投资拉动——10+3合作的推动力
6.5.5 合作进程中竞争和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曲折中前进
结语
致谢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J]. 高乐咏. 南开经济研究. 2000(04)
本文编号:3627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2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