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粮食安全研究 ————以稻米为例

发布时间:2023-02-19 08:58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执行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以保证粮食的可获得性。然而,粮食供给完全依靠自给自足不仅意味着国内粮食生产的高投入、高损耗,也意味着中国日益紧缺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将面临更大压力。为了降低政策成本,提高政策效率,国际贸易成为中国稳定国内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粮食进口量不断攀升。2007-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却又凸显了利用不完善的国际粮食市场弥补国内粮缺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利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成为保障中国局部粮食安全的新思路。 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实证研究:首先计算1978-2009年中国、东盟和世界(除中国)的稻米总产量波动,比较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世界稻米产量波动是否一致,并通过分别计算两组波动的相关系数,对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保障粮食安全的时点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基于引力模型,在“无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时间、进口国与出口国固定效应”三种模式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区域优惠贸易安排对粮食(谷物)贸易流量的影响分别进行参数估计;最后比较三种模式的回归结果,选取最佳模式,分别测算中国作为出口国和进口国时与其主...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1.2.1 本文的结构
        1.2.2 主要内容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风险综述
    2.2 基于区域合作的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2.3 中国-东盟区域粮食生产与贸易研究综述
    2.4 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与粮食安全综述
    2.5 总结及启示
3 中国粮食供需、粮食贸易与粮食国际风险
    3.1 中国粮食供需状况分析
    3.2 中国粮食贸易状况分析
    3.3 粮食国际贸易风险分析
    3.4 结论及分析
4 中国-东盟粮食安全区域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4.1 中国-东盟自由贸区建设及其区域市场一体化概览
        4.1.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
        4.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早期收获计划
    4.2 中国-东盟粮食双边贸易现状分析
    4.3 东盟粮食市场总量可供性分析
    4.4 东盟粮食市场时点可供性分析
        4.4.1 分析框架
        4.4.2 世界、东盟和中国稻米产量波动比较
        4.4.3 世界稻米主产国和中国稻米产量波动比较
    4.5 结论及分析
5 中国-东盟区域谷物贸易流量与潜力分析
    5.1 修正的引力模型
        5.1.1 模型的选择和设定
        5.1.2 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及理论说明
        5.1.3 样本及数据说明
    5.2 中国-东盟 FTA 对谷物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3 中国-东盟谷物贸易潜力分析
    5.4 结论及分析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6.1 总结
    6.2 政策建议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45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745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