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S贸易发展促进云南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3 20:49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历来引起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但基本上是以一个国家为基本单元分析对外贸易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然而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地区对外贸易为基础,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实现模式是建立在该国各地区的资源察赋优势、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基础之上。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发展观既可以用于宏观经济增长的分析,也可以用于指导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实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位于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结合部的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行者。自1992年以来,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倡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等多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与GMS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然而,尽管近些年来,云南与GMS国家贸易额有了很大幅度提高,但是的各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利用好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促进...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2.本文的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4.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综述
1.1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
1.2 国内外实证检验
1.2.1 国外实证检验
1.2.2 国内实证检验
1.3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第二章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背景分析
2.1 GMS合作概述
2.2 云南与GMS国家贸易现状
2.2.1 云南与GMS国家总体贸易状况
2.2.2 云南与GMS各国贸易现状
2.3 云南与GMS国家贸易合作的动因分析
2.3.1 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分析
2.3.2 云南与GMS国家的贸易互补指数分析
第三章 GMS贸易合作对云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3.1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对GDP的贡献
3.1.1 出口贸易对GDP贡献的回归分析
3.1.2 进口贸易对GDP贡献的回归分析
3.1.3 结论
3.2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对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效应分析
3.2.1 对外贸易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效应
3.2.2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对云南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
第四章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遇到的的问题及原因
4.1 问题归纳
4.2 原因分析
第五章 积极推进云南与GMS国家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5.1 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快次区域贸易发展
5.2 完善贸易服务体系
5.3 有针对的发展重点产业,优化贸易产品结构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5 解决与GMS国家的贸易结算与货币兑换问题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原始数据表)
本文编号:3883339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2.本文的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4.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综述
1.1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
1.2 国内外实证检验
1.2.1 国外实证检验
1.2.2 国内实证检验
1.3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第二章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背景分析
2.1 GMS合作概述
2.2 云南与GMS国家贸易现状
2.2.1 云南与GMS国家总体贸易状况
2.2.2 云南与GMS各国贸易现状
2.3 云南与GMS国家贸易合作的动因分析
2.3.1 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分析
2.3.2 云南与GMS国家的贸易互补指数分析
第三章 GMS贸易合作对云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3.1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对GDP的贡献
3.1.1 出口贸易对GDP贡献的回归分析
3.1.2 进口贸易对GDP贡献的回归分析
3.1.3 结论
3.2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对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效应分析
3.2.1 对外贸易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效应
3.2.2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对云南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
第四章 云南参与GMS贸易合作遇到的的问题及原因
4.1 问题归纳
4.2 原因分析
第五章 积极推进云南与GMS国家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5.1 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快次区域贸易发展
5.2 完善贸易服务体系
5.3 有针对的发展重点产业,优化贸易产品结构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5 解决与GMS国家的贸易结算与货币兑换问题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原始数据表)
本文编号:3883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883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