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13:16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为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明显意义。为研究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性,在研究了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基础上,本文借鉴了学术界的前沿方法和理论,共设计30个创新环境指标,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从资源、融资、市场、技术、教育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2年-2014年三年数据,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打分。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创新环境区域差异性较大,呈东、中、西递渐变弱的趋势,并对区域创新环境得分情况划分为四个梯度:第一梯度为领先型,第二梯度为追赶型,第三梯度为缓慢型,第四梯度为落后型。接着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又对各省市自治区进行具体细分,依次从极好到差划分为7个层级。在得出创新环境得分之后,我们发现,创新环境水平呈东、中、西区域依次递减趋势,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提出基本假设,认为区域经济与创新环境呈正方向变动关系,为验证该假设,我们用五个指标GDP、人均GDP、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的变量,并用2012-2014连续三年的数据做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创新环境得分呈相同方向影响关系,证实了前文假设。但居民消费水平可能对创新资金具有挤出效应,两者呈相反方向的影响关系。另外,GPD和人均GDP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关键词】:区域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得分 主成分分析法 多元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1 绪论7-1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7-8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8-9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9-11
  • 1.3.1 研究方法9-10
  • 1.3.2 技术路线10-11
  • 1.4 创新之处11-12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2-18
  • 2.1 相关理论基础12-13
  • 2.1.1 技术创新理论12
  • 2.1.2 制度创新理论12-13
  • 2.1.3 国家创新理论13
  • 2.1.4 区域竞争理论13
  • 2.2 相关概念界定13-14
  • 2.3 关于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相关文献综述14-17
  • 2.3.1 关于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方法的相关文献综述14-15
  • 2.3.2 关于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综述15-16
  • 2.3.3 关于区域创新环境影响要素的相关文献综述16-17
  • 2.4 相关文献评述17-18
  • 3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现状分析18-23
  • 3.1 我国创新活动现状概述18-21
  • 3.1.1 我国研发活动基本情况18-20
  • 3.1.2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20
  • 3.1.3 我国创新能力在国际中的地位20-21
  • 3.2 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环境的差异性21-23
  • 3.2.1 创新资源投入的区域性差异性21-22
  • 3.2.2 创新产出成果的区域性差异性22-23
  • 4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因子分析23-41
  • 4.1 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23-26
  • 4.1.1 指标选取原则23-25
  • 4.1.2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5-26
  • 4.2 实证研究与分析26-40
  • 4.2.1 数据来源和数据内容26
  • 4.2.2 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及模型26-27
  • 4.2.3 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分析过程27-35
  • 4.2.4 实证结果分析35-37
  • 4.2.5 区域创新环境评分结果分析37-40
  • 4.3 本章小结40-41
  • 5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多元回归分析41-48
  • 5.1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41-43
  • 5.1.1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环境41-43
  • 5.2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43-47
  • 5.2.1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关系43-46
  • 5.2.2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46-47
  • 5.3 本章小结47-48
  • 6 结论及展望48-52
  • 6.1 结论及对策建议48-51
  • 6.1.1 主要研究结论48-50
  • 6.1.2 对策建议50-51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51-52
  • 6.2.1 研究局限51
  • 6.2.2 未来研究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秀玲;试析政府在营造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中的职能定位[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2 黄桥庆,赵自强,王志敏;区域创新环境的类型及其特征[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李琳;陈文韬;;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差异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7期

4 黄攸立;熊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区域创新环境关键要素识别[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向清华;赵建吉;;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3期

6 刘玲;李荣;邓顺利;翟玲红;;新疆区域创新环境分析与建议[J];决策咨询;2012年06期

7 赵彦普;营建区域创新环境,加速吸引外资[J];经济师;2002年12期

8 胡太山,解鸿年,林建元;高科技区域创新环境构成与发展再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9 蔡秀玲;“硅谷”与“新竹”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机制比较与启示[J];亚太经济;2004年06期

10 周珊珊;关于完善贵州区域创新环境体系的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建英;;体育赛事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建[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2 王海壮;;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大大连”[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郁蓉;师萍;;区域创新环境研究述评[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王鹏;赵捷;;区域创新环境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昊;推进自主创新要在人才、项目、资金和环境上下工夫[N];科技日报;2008年

2 ;中共丽水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N];丽水日报;2006年

3 本版编辑 徐德生 蔡澄 杨伟基 徐惠静 徐亚云 许小峰;区县科委科协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N];上海科技报;2007年

4 清 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N];楚雄日报(汉);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瑾;成都将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N];成都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陈芳 邓华宁;江苏:“实体基石”为稳增长提供动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记者 吴宏林;宁夏创新绩效潜力全国第八[N];宁夏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玉芬;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邓瑶;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3 贾亚男;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年

5 沈志华;河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评价与分析[D];河北大学;2014年

6 许婷婷;江苏省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产出影响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于华晶;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8 顾惠;无锡滨湖区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苏楚莹;区域创新环境、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D];暨南大学;2013年

10 张莹;区域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98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0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