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摘要】:全球化的加剧、知识经济社会来临使得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呈现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趋势。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以及研究者的关注。江苏省市场化程度比较完善并且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江苏省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与否还得进一步研究。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否既能丰富已有研究成果,又能对高层决策者具有指导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以及教育外部性理论为分析基础,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来看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综合运用相关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关系。从分析结果来看,江苏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总体来说并不协调,经济发展对高校在校生数影响显著,而高校在校生数对经济发展却影响甚微;从经济发展对高校在校生数的影响来看,第二、三产业对于高校在校生数的影响较大于第一产业,这总体符合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呈逐渐上升趋势;从高校在校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在校生数的变化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江苏13个市的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有5个市处于协调区域、8个市处于基本协调区域,没有市处于非常协调与非常不协调的区域。最后,本论文对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对策建议:其一,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其二,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其三,注重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紧跟经济改革发展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G64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0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8-10
- (一) 选题背景8-9
- (二) 选题意义9-10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0-18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0-13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三) 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17-18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8-19
- (一) 研究内容18
- (二) 研究方法18-19
- 四、本文的创新及不足19-20
- (一) 论文创新19
- (二) 论文不足之处19-20
-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20-24
- 一、相关概念界定20-21
- (一) 高等教育20
- (二) 区域经济20
- (三)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21
- 二、理论基础21-24
- (一) 人力资本理论21
- (二) 三螺旋理论21-22
- (三) 非均衡发展理论22
- (四) 区域竞争力理论22-23
- (五) 教育外部规律理论23-24
- 第三章 江苏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24-35
- 一、江苏省高等教规模24-26
- (一) 恢复阶段(1978-1985)24
- (二) 稳定阶段(1986-1991)24-25
- (三) 较快阶段(1992-1996)25
- (四) 跨越阶段(1998-至今)25-26
- 二、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26-27
- 三、江苏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分析27-35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27
- (二) 研究方法27
- (三) 因子分析27-35
- 第四章 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35-53
- 一、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35-39
- (一)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35-37
- (二) 江苏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37-38
- (三) 江苏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38
- (四) 江苏省高等教育形式结构38-39
- (五) 江苏省高等教育体制结构39
- 二、江苏省经济结构的演变39-43
- (一)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历程39-42
- (二) 江苏省劳动力就业结构42-43
- 三、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的实证分析43-53
- (一) 第一产业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协整性检验43-46
- (二) 第二产业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协整性检验46-48
- (三) 第三产业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协整性检验48-51
- (四) 实证结果51-53
- 第五章 江苏省高等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53-57
- 一、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更加合理53-54
- 二、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54-55
- 三、注重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紧跟经济改革发展步伐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晓宽;;试论区域性跨省区经济协调[J];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05期
2 吉昌福;一条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兴办教育浅析[J];教育与经济;1990年02期
3 苏明武;遂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高新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肖祥敏;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马继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昆明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何忠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发挥人民的精神能动性[J];南方论刊;2004年05期
8 黄景钧;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六项要素和六点建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李红;;论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J];重庆行政;2006年03期
10 朱秋;;论区域竞合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娟;向清娥;;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刘大海;孟凡涛;柳晓冰;马林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技支撑研究——基于科技创新系统建设视角[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王积业;曲春杰;曲天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王国兴;袁峗;;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国际经济协调新框架[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云旗;;财政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6 李景元;;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廊坊市委组织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主题发言之一[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孙启文;;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A];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刘庆e,
本文编号:515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1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