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速铁路 区域经济 灰色预测模型 有无对比法
【摘要】:没有一定的“交通速度”,就难以达到一定的“经济速度”。九十年代,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客运中随处可见;二十世纪初,中国铁路客运最高速度才160公里/小时;2008年,中国铁路提速到了200公里/小时,和谐号进入百姓的视野。高速铁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行业革命性的运输工具,改变了原有的交通运输格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从2008年,铁道部公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策略,打开了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大门。到2015年的年底,中国现在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广西高速铁路自2013年底通车,仅仅短短两三年时间的,通车里程超过1600公里,标志着广西已经开始进入“高铁时代”,这使得广西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进一步凸显,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广西城乡一体化以及欠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给广西带来了许多严峻挑战。本文以交通经济带、增长极等区域经济相关理论为基础,定性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给沿线区域带来的经济影响,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高铁改善区域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区域的可达性;而间接影响主要包括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促进就业增加、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环境。在实证部分,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运用有“有无对比法”和灰色预测法,分析2014年广西“有”、“无”高速铁路情况下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情况,通过分析具体的影响指标,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对广西交通运输能力和可达性的影响,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人数、城市化以及环境保护等的变化情况,从而研究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研究得出,高速铁路改善了区域之问运输能力和提升了区域可达性;此外高速铁路也从问接方面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高铁建设运营刺激了区域经济生产和消费,增加了就业人口,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高速铁路 区域经济 灰色预测模型 有无对比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F53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引言8-16
- (一) 研究背景8-9
- (二) 研究目的9
- (三) 研究意义9
- (四) 文献综述9-13
- 1. 国外研究现状9-11
- 2.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13
- (五) 研究内容13-14
- (六)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6
- 1. 研究方法14-15
- 2. 技术路线15-16
- 二、 高速铁路发展状况和相关理论基础16-24
- (一) 高速铁路16-17
- 1. 高速铁路的定义16
- 2. 高速铁路的特点16-17
- (二) 高速铁路发展状况17-21
- 1.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状况17-19
- 2.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状况19-20
- 3. 广西高速铁路发展状况20-21
- (三)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21-24
- 1.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界定21
- 2. 交通经济带理论21-22
- 3. 增长极理论22-23
- 4. 点-轴理论23-24
- 三、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理24-29
- (一)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24-25
- 1. 提高区域运输能力24
- 2. 提高区域可达性24-25
- (二)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25-29
- 1. 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效应25-26
- 2. 优化产业结构效应26-27
- 3. 增加就业效应27
- 4. 促进城市化效应27-28
- 5. 保护环境效应28-29
- 四、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29-43
- (一) 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和模型选取29-32
- 1. 分析方法29
- 2. 模型选取29-32
- (二) 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指标32-34
- 1. 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直接影响分析指标32-33
- 2. 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间接影响分析指标33-34
- (三) 高速铁路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34-43
- 1. 高速铁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34-40
- 2. 高速铁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40-43
-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43-48
- (一) 存在问题43-44
- 1. 高铁资源利用率不高43
- 2. 高速铁路交通网络不够完善43-44
- 3. 高速铁路配套能力跟不上44
- 4. 高速铁路对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作用较小44
- 5. 生产要素存在流出风险44
- (二) 对策44-48
- 1. 科学规划提高高速铁路的利用效率45
- 2. 全力完善广西高铁交通网络45
- 3. 提升高速铁路的配套服务45-46
- 4. 优化提升高铁沿线的产业结构46-47
- 5. 提升区域发展优势,避免“虹吸效应”47-48
- 六、结论48-49
- (一) 结论48
- (二) 不足之处48-49
- 注释49-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大恭;;高速公路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J];中国公路;2005年17期
2 孔令赏;;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6期
3 ;中国区域经济“泛一体化”的多维整合框架[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6期
4 白占辉;;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5 江涛,,汪先义;试析南京区域经济的振兴与航运网络的建立[J];水运科技情报;1996年04期
6 杨秀兰;谈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建材;1999年08期
7 俞凤英;关于区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8 鲁敏,袁新;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市场的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论高速公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江苏交通;2002年10期
10 刘峰;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思考[J];大众标准化;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域经济合作——探索与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3 王铮;李宪振;;2007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谦;曾庆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本形势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施均显;;广西地方志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10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纺织商会会长、中国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民营企业应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合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记者 刘国华 狄文君;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大连开讲[N];辽宁日报;2009年
3 龙超领;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因素论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广西检验检疫局 黄涛;发挥质检职能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5 记者 薛志伟;2011年 西部百县镇领跑区域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6 ;区域经济强县的新跨越[N];日喀则报(汉);2012年
7 本报区县部记者 编辑整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太原日报;2012年
8 记者 武永召;邯郸市政协强力助推区域经济提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唐元贵;厚街 两调整两提升 培育创新型区域经济[N];东莞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红芳;找准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4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5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坤;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尤丽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燕竹;基于GIS的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汤e
本文编号:532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3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