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9:35
本文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合成方法
【摘要】:通过对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创新理论、评价理论、协同理论及CIPP评价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及专家咨询法,从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过程、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结构及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成果与贡献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其中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资源是区域高教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本研究从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区域高等教育财力资源及区域高等教育平台与硬件资源三个角度进行;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过程主要通过区域高等教育创新过程中不同学科知识交融碰撞程度及利用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测算,选取区域高等教育利用内部资源的能力与区域高等教育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两个指标;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结构指标是基于协同学理论,认为区域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及各要素相互协调配合程度对整体系统的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及区域科技发展的协调匹配程度测算;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成果与贡献指标,选用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当量、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三个指标测算。利用层次分析法,并聘请各学科知名专家得出各指标权重,依据不同的数据指标特征选用适合的数据处理、数据合成及评价方法。科技创新资源指标原则上应鼓励均衡发展,因此选用几何平均法。科技创新资源的二级指标在理论上是允许单变量之间等量补差的,因此选用算术平均法进行合成;科技创新过程是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原则上应鼓励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结构的优化,鼓励高等教育内外部的协同创新,因此本指标选取几何平均法合成,其子指标允许等量补差,选择算数平均法;科技创新结构主要体现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科技之间的协调匹配度,鼓励各项指标均衡发展,因此应采用几何平均法合成;科技创新成果与贡献包括科技成果当量及科技创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应鼓励各单项指标均衡发展,力求平衡,严惩落后指标,因此选用几何平均合成法,而科技成果当量指标是允许等量补差的,因此选用算数平均法;所有三级及其以下指标均允许等量补差,所以均采用算数平均法合成,本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大部分为正向指标,对于适度指标与逆向指标本研究均进行正向处理,因此测算的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指数越大说明其科技创新能力越好,本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从总体上分析与把握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程度,还能从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某子指标研究测算,可合可拆,本研究力求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寻找影响各区域高教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将新理念引入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中去,并为地方政府发展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高教科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合成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现实意义13-14
- 1.2.2 理论意义14
- 1.3 研究目的14-15
- 1.3.1 评价引导目的14-15
- 1.3.2 提升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15
- 1.3.3 为地方政府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出台科技政策提供参考15
- 1.4 研究现状15-25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7-24
- 1.4.3 文献评述24-25
- 1.5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方法25-28
- 1.5.1 研究对象25-26
- 1.5.2 研究内容及方法26-28
- 第二章 理论基础28-34
- 2.1 创新理论28-29
- 2.1.1 创新内涵28
- 2.1.2 创新能力理论28-29
- 2.1.3 科技创新的价值理论29
- 2.2 评价理论29-31
- 2.2.1 评价方法理论29-30
- 2.2.2 评价的价值理论30-31
- 2.3 协同论及系统论31-32
- 2.4 CIPP评价模型32
- 2.5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指标构建依据34-49
- 3.1 科技评价的价值取向34-38
- 3.1.1 评价主体的几种价值34-35
- 3.1.2 科技评价的两种理性观35-36
- 3.1.3 价值取向的原则36-38
- 3.2 评价指标体系初建38-48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38-39
- 3.2.2 评价目标分解39-41
- 3.2.3 文献分析41
- 3.2.4 初选指标内涵及边界的确定41-46
- 3.2.5 初选指标的整理汇总46-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49-81
- 4.1 指标精选方法49-52
- 4.1.1 专家咨询法49-51
- 4.1.2 单体测验与整体测验51-52
- 4.2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资源指数52-61
- 4.2.1 人力资源指数53-57
- 4.2.2 经费资源指数57-58
- 4.2.3 平台与硬件资源指数58-61
- 4.3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过程指数61-63
- 4.3.1 内部协同创新指数61-62
- 4.3.2 外部协同创新指数62-63
- 4.4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结构指标63-69
- 4.4.1 发展匹配度64-67
- 4.4.2 基础研究投入模式67-68
- 4.4.3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调度68-69
- 4.5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成果与贡献指数69-77
- 4.5.1 创新成果当量指数70-74
- 4.5.2 社会服务效益74-75
- 4.5.3 经济效益75-77
- 4.6 指标结构优化与量化77-80
- 4.6.1 指标体系层次“深度”与“出度”分析77-78
- 4.6.2 指标体系结构齐备性78-80
- 4.7 本章小结80-81
- 第五章 评价方法与测算模型的确定81-95
- 5.1 权数方法体系81-84
- 5.1.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81-82
- 5.1.2 一致性检验82-83
- 5.1.3 层次分析法选取的依据83-84
- 5.2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84-88
- 5.2.1 判断矩阵的构造84
- 5.2.2 权重确定84-88
- 5.3 指标测算方法选取88-93
- 5.3.1 同度量化方法88-89
- 5.3.2 合成方法89-90
- 5.3.3 同度量化与合成方法选取90-93
- 5.4 本章小结93-95
- 结论95-96
- 参考文献96-102
- 附录102-12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22-123
- 致谢123-124
- 附件124
本文编号:626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2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