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21:06

  本文关键词: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转移 承接地政府 协同治理 评价体系


【摘要】:协同治理理论和实践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正在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运行模式展开,从简单的合作,到互动协调再到密切的协作整合,实现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共享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以产业转移为背景,旨在探讨目前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的程度和效果,为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向。通过理论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内涵与层次,明确文章的研究主体,进一步分析了产业转移、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对现有的治理评价体系进行了总结,为下文构建起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随后,从三方面阐述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的内容:(1)我国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的现状和模式分析,说明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具有现实意义;(2)协同治理的状态,即目标分析。承接地方政府协同治理通过逐步缩小经济差距,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友好发展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3)协同治理的过程,即运行机制的分析,协同治理模式呈现出不同特点,但运行机制都具有相似性,主要包括合作发展机制、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协商谈判机制及监督纠错机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构建起承接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评价体系,以区域协同度为评价内容,通过对运行机制和总体目标的分析,将区域协同度指数分为合作指数和整体发展指数两个层次,构建起四级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协同过程和协同结果的整体评价。为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有效,对收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并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处理和权重计算。随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科学性、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文章选取代表性的区域对协同治理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在产业转移中,珠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建立起了多层合作,协同治理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通过对2008-2013年珠三角地区政府协同治理程度的分析,发现:2008年地方政府协同度较低,合作较弱,而随着各项合作机制的展开,协同度增长趋势明显,但合作中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同构现象明显、利益协调工作难度大、环保工作未形成合力,文章最后对于珠三角协同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 承接地政府 协同治理 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1.3;D6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1-12
  • 1.1.1 选题依据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5
  • 1.2.1 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12-13
  • 1.2.2 国内外协同治理相关研究13-15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15-18
  • 1.3.1 研究方法15-16
  • 1.3.2 论文基本框架16-18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概念分析18-28
  • 2.1 相关理论18-23
  • 2.1.1 五大经典产业转移理论18-19
  • 2.1.2 区位选择理论19-20
  • 2.1.3 政府协同治理理论20-23
  • 2.2 治理评价体系相关分析23-24
  • 2.3 产业转移、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24-27
  • 2.3.1 产业转移的趋势24-25
  • 2.3.2 承接地政府的角色定位25-26
  • 2.3.3 协同治理的内涵分析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的内容分析28-37
  • 3.1 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28-31
  • 3.1.1 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的职能分析28-29
  • 3.1.2 承接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现状29-30
  • 3.1.3 承接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度的内容30-31
  • 3.1.4 承接地方政府协同评价分析的缺失31
  • 3.2 协同治理目标分析31-33
  • 3.2.1 总体目标——区域协调发展31-32
  • 3.2.2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32-33
  • 3.3 协同治理运行机制分析33-36
  • 3.3.1 合作开发机制33-34
  • 3.3.2 资源信息共享机制34
  • 3.3.3 利益补偿机制34-35
  • 3.3.4 协商谈判机制35-36
  • 3.3.5 监督纠错机制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指标设计37-49
  • 4.1 承接产业转移中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对象37-39
  • 4.1.1 评价内容——区域治理协同度37-38
  • 4.1.2 评价原则38-39
  • 4.2 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39-40
  • 4.2.1 评价的内容分析39
  • 4.2.2 现有政府合作治理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39-40
  • 4.2.3 现有评价体系对本文的指导意义40
  • 4.3 评价指标设计40-46
  • 4.3.1 指标设计思路40-41
  • 4.3.2 指标设计41-44
  • 4.3.3 指标解释44-46
  • 4.4 评价方法46-48
  • 4.4.1 无量纲化处理46
  • 4.4.2 权重确定方法46-48
  • 4.4.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48
  • 4.5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论证49-55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标准49-50
  • 5.2 数据收集的规范性50-51
  • 5.3 指标选取的有效性51-52
  • 5.3.1 国际权威机构典型观点高频指标的选取思路51
  • 5.3.2 指标相关性检验51-52
  • 5.4 评价方法的科学性52-54
  • 5.4.1 主成分分析法的优势52-53
  • 5.4.2 综合评价模型的合理性53-54
  • 5.5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55-68
  • 6.1 珠三角承接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55-60
  • 6.1.1 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代表性分析55-56
  • 6.1.2 珠三角地区协同治理的整体发展状态分析56-58
  • 6.1.3 珠三角地区协同治理的过程分析58-60
  • 6.2 产业转移中珠三角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应用与评价60-64
  • 6.2.1 数据的收集与无量纲化处理60-61
  • 6.2.2 主成分分析及权重确定61-63
  • 6.2.3 协同度指数的计算63-64
  • 6.3 产业转移中珠三角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评价结果分析64-67
  • 6.3.1 珠三角政府协同治理的结果分析64-66
  • 6.3.2 珠三角政府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66-67
  • 6.4 本章小结67-68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8-69
  • 7.1 总结68
  • 7.2 展望68-69
  • 致谢69-70
  • 参考文献70-73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锋;;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2 李莉;陈杰峰;;协同治理:中国公募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现实博弈与关系走向[J];学会;2009年11期

3 杨清华;;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J];城市问题;2012年05期

5 杨安华;李民;张伟;;连片特困地区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6 孙萍;闫亭豫;;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3年03期

7 姬兆亮;戴永翔;胡伟;;政府协同治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杨华锋;;协同治理的话语结构谱系与创新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3年05期

9 李霞;干胜道;;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鹿斌;周定财;;国内协同治理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行政论坛;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水;;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祖荣;;多元化协同治理与社会救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5 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华锋;;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7 徐祖荣;;协同治理视野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逻辑: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顾昱;陈松;;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顾昱;;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基于电子政务的协同治理机制及效率分析[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肖湘雄;毛栩;;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周少来;复合协同治理应对城市化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杨安华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连片特困地区发展须以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破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周锦尉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化解“戾气”需全社会协同治理[N];文汇报;2013年

4 记者 张克;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同治理论坛举行[N];科技日报;2005年

5 中共贵州省委副秘书长 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申振东;协同治理凸显社会管理模式创新[N];贵阳日报;2011年

6 记者 宋晖 实习记者 陈曦;多元协同治理促进政府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驻穗记者 姚嘉莉;深圳社会管理 政社协同治理[N];深圳商报;2012年

8 诸巍;官民协同治理:夯实政治文明的基石[N];解放日报;2004年

9 蔡长春;浙江慈溪: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N];人民日报;2012年

10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燕继荣;协同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善治[N];新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艳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谢祥;信息系统协同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爽;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李桂连;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周鹏;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孟建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项航芳;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困境及克服—浙江H村的考察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黄印鑫;协同视角下企业信用治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7 宋彦宁;环境危机的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汤志强;协同治理视野下的乡村治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莫涵;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宋丽萍;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协同治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36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36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