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极 中国 战略 PEST-SWOT分析
【摘要】:北极地区已演变为全球热点区域,并成为吸引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中国北极参与战略的相关问题,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必然性。从北极角度而言,其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周边国际局势的演变都成为吸引中国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从中国角度而言,中国对自身气候环境变化原因的找寻,对维持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谋求,以及对新航线开通的期待也成为推动中国进军北极的原动力。另外,根据国际关系的一般性逻辑,作为全球性大国,中国的利益也必将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是维护本国利益的必然要求。文章第二部分分析了影响中国北极参与的相关外部环境因素。此处采用PEST-SWOT分析法,主要考察了北极地区的政治环境(国际局势)、经济环境(各国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北极地区原住民)以及技术环境(目前开发北极地区的技术储备)。通过分析发现,北极地区政治环境相对复杂,各北极国家规模不等,对华关系差异很大,因此中国很难采用统一的应对之策。经济环境方面,各国的北极区域经济整体均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急需大量资金来支持该地区的开发,然而由于整体经济实力问题各国基本都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社会环境方面,各北极国家原住民的生活状况有所不同,其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包括对本地区的自治权也存在差别。技术环境方面,整体而言国际上已经具备对北极地区开发的技术要求,包括冻土地区的石油开采、冰区海上作业以及破冰船技术等等。分析结果为,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均不构成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威胁,相反可能成为有利因素;社会环境对中国而言是一个中性的影响因素;然而政治环境可能成为影响中国北极参与的最大障碍。基于对国际环境的分析,文章第三部分尝试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战略选择给出了答案。首先,中国应该协调与北极国家之间关系,应从双边关系入手,同时注意利用现有的多边关系平台。其次,注意加强与北极地区原住民之间的社会联系,赢得其认可。再者,以经济优势为重点从经济事务领域突破。最后,加强自身的北极科研能力,以技术优势赢得未来北极治理的话语权。文章结尾考虑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困境,建议不要出台高级别的官方北极政策文件,现阶段中国宜采取低调、务实的行动方式参与北极事务。
【关键词】:北极 中国 战略 PEST-SWOT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8
- 一、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11-12
- 二、研究目的12
- 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12-13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13-16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五、研究方法16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16-18
- 第一章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必然性18-32
- 第一节 北极地区现状18-24
- 一、气候环境出现改变19-22
- 二、北极地区国际局势出现新变化22-24
- 第二节 中国发展现状24-29
- 一、中国的气候环境现状24-26
- 二、中国的资源需求及贸易现状26-29
- 第三节 大国利益的注定拓展29-32
- 第二章 影响中国北极参与的内外因素——基于PEST-SWOT模型32-55
- 第一节 中国北极参与的外部环境因素——基于PEST分析法32-48
- 一、政治环境变量33-38
- 二、经济环境变量38-43
- 三、社会文化变量43-47
- 四、技术环境变量47-48
- 第二节 中国北极参与战略的SWOT分析48-55
- 一、中国的自身优势49-51
- 二、中国的自身劣势51-52
- 三、外部环境中的机会52-53
- 四、外部环境中的挑战53
- 五、SWOT分析结果53-55
- 第三章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策略55-59
- 第一节 中国北极参与宜采取的具体措施55-59
- 一、协调与北极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以双边合作为切入点55-56
- 二、以经济优势为盾,着重在经济合作领域发力56-57
- 三、重视与原住民之间的合作57-58
- 四、增强自身科研能力,以科研为突破口58-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个人简历64
- 发表的学术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人才战略研究”征文协调会在济南召开[J];党建与人才;2003年03期
2 ;全国“人才战略研究”征文协调会在济南召开[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年01期
3 刘戟锋;刘杨钺;;战略研究:我们需要怎样的头脑?[J];国防科技;2007年06期
4 杨明杰;;国际战略研究中的政策导向[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4期
5 朱锋;;战略研究:问题的选择与范式的更新[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4期
6 于铁军;;美国大学中国际战略研究的几个特点[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4期
7 陈静;;提升战略研究水平 发挥决策支撑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年02期
8 巴加特·科兰尼;王爵鸾;;战略研究与第三世界:一个批评性的估价[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7年04期
9 吴春秋;;战略与战略研究[J];国防;1988年10期
10 吴春秋;;谈谈国外的战略研究——为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成立而作[J];国际展望;1988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洪;;气象现代化进程中战略研究探索[A];S1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2年
2 梁洪杰;柯岩;张国金;;沈阳市北部开发战略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汪其顺;周佳;王刚;陈利国;;临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战略研究综述部分目录[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5 官国倍;杨明;常青;李波;喻理飞;王仕佐;罗扬;杨胜德;;贵州生态立省的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6 缪其浩;;先结婚后恋爱?——图书馆与战略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4: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C];2008年
7 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8 张林泉;刘呈庆;;山东省21世纪前10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吴先满;;江苏富民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本课题组[A];江苏富民的实践与理论研讨会暨江苏省经济学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艳平;;发展西部绿色经济的战略研究[A];中国商品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莫自才;《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通过专家鉴定[N];青海日报;2009年
2 记者 史一卓;形成战略研究体系和思想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姚伊乐;“美丽杭州”建设战略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环境报;2013年
4 记者 冯杰;破解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之困[N];深圳特区报;2006年
5 ;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助推我国防洪理念的转变[N];中国水利报;2008年
6 李晔;战略研究进入攻坚阶段[N];中国气象报;2004年
7 万钢;提升科技战略研究水平 发挥战略研究的决策支撑作用[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杨敬科 张云;“健康中国2020”甘肃战略研究通过评审[N];健康报;2010年
9 记者 宜秀萍;《“健康中国2020”甘肃战略研究》出版发行[N];甘肃日报;2012年
10 宋杰群;领略军事战略研究的思想境界[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兴伟;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军燕;青岛市产学研发展模式及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王洋;辽宁省高新区的发展及其战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勃;实景演出战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5 曹志刚;多彩科技国际化战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6 高峰;东航“并京并航线”高端旅客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闫敏;吉林省邮政局函件产品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丰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战略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9 仇建军;KOONER公司产品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高立宁;青年艺术家艺术市场战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676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7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