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态演变与流通效率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零售业态演变与流通效率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业态演变 交易费用 O2O 流通效率 主成分分析法
【摘要】:流通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中间环节,是社会化大分工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流通业在我国逐渐由末端产业转变为基础性和先导型产业。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在居民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成交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逐年递增,研究现代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流通效率的提升作用,进而造成对商业模式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零售业作为流通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其繁荣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当前,我国零售业正面临实体店铺发展迟缓,网络零售缺乏消费体验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推进零售业健康发展,对我国目前消化内需、提升消费意义重大。国内外学者对零售业提出了很多经典的业态演变理论,本文在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一般性的描述基础之上,以零售企业在上游供应链和下游零售端都达到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试图通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及提高流通效率来产生新的利润空间的视角,分析了新业态出现和新旧业态融合发展的机理,并对网络和实体两种不同交易模式的流通效率进行比较,最后通过苏宁作为020发展的成功案例,论证流通效率对于推动业态演变的作用,希望能找出业态演变规律,为未来零售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理论方面,本文以消费者主权理论、西方零售业态演变理论、正反合辩证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论证了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必然决定零售业态多样化,业态之间的发展应该有主次之分,相互共存并且能够融合发展;零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是否迎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并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提高;分析了020模式能够集网络和实体的优势于一身,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率。实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流通效率评价指标,用规模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和周转率指标代表传统流通效率,并在传统流通效率基础上加入技术性指标构成新流通效率,比较两者的增长趋势及其与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的相关性,首先可以看到,我国无论是流通成本还是效率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去甚远;其次我国流通效率总体上来看呈上升趋势,并且融入更迎合消费者需求的网络因素后新流通效率相对传统流通效率增长趋势更明显,与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表明020商业模式具有更高的流通效率,也更符合未来零售业发展的要求。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实体与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零售模式,未来发展不应该是谁消灭谁的关系,而是主次变化下的相互融合、共同存在,流通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业态是否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紧随流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提升。最后,本文建议未来零售业发展应该是将零售资源整合,走全渠道发展模式之路,网络与实体融合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关键词】:业态演变 交易费用 O2O 流通效率 主成分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24.2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11-17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1-12
- 第二节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2-13
- 一、理论意义12-13
- 二、现实意义13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13-16
- 一、研究内容13-15
- 二、技术路线图15
- 三、研究方法15-16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6-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17-32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17-21
- 一、零售业态的概念17
- 二、零售业态的分类17-18
- 三、流通的概念18
- 四、流通业和流通效率的界定18-21
- 第二节 文献综述21-26
- 一、有关零售业态的文献综述21-22
- 二、零售业态变迁的影响因素22-23
- 三、流通效率的文献综述23-26
- 第三节 理论基础26-32
- 一、消费者主权理论26-27
- 二、零售业态演进理论27-29
- 三、正反合辩证理论29-30
- 四、交易费用理论30-32
- 第三章 零售业态演变机理32-39
- 第一节 新业态出现机理32-35
- 一、消费需求多元化对新业态影响机理32-34
- 二、西方零售业态演进理论对新业态影响机理34-35
- 第二节 新旧业态融合发展机理35-38
- 一、正反合演化机理35-36
- 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机理36-38
- 第三节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与问题39-48
- 第一节 零售业发展现状39-45
- 一、实体零售店铺发展历程和现状39-41
- 二、网络零售业发展现状41-43
- 三、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协同发展43-45
- 第二节 零售业发展困境45-47
- 第三节 本章小结47-48
- 第五章 不同交易模式下流通效率的比较分析48-62
- 第一节 流通效率指标构建48-54
- 一、指标构建原则48-49
- 二、我国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49-50
- 三、我国流通效率指标分析50-54
-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54-60
- 一、我国传统流通效率的主成分分析54-56
- 二、我国新流通效率的主成分分析56-57
- 三、传统流通效率和新流通效率的比较和分析57-60
- 第三节 本章小结60-62
- 第六章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企业的例证——来自苏宁易购的成功案例62-73
- 第一节 苏宁的发展概况62-63
- 第二节 苏宁的发展历程63-67
- 一、1990-009年,苏宁实体店铺遍地开花64
- 二、2009-2013年,苏宁网店全面推进64-65
- 三、2013年后,苏宁O2O时期到来65-67
- 第三节 苏宁O2O模式下的效益提升67-69
- 一、苏宁自身的纵向比较67-68
- 二、苏宁的转型成果—与国美的横向比较68-69
- 第四节 结论与分析69-73
-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73-76
- 第一节 结论73
- 第二节 政策建议73-74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思维;张学文;熊曦;;林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综述[J];财经论丛;2012年02期
2 杨延茹;张亚丽;李峰泉;;关于增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9期
3 李骏阳;余鹏;;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11期
4 何文杰;吴虹;;基于成本指标浅析武汉市蔬菜流通效率[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郭守亭;俞彤晖;;中国流通效率的测度与演进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荆林波;;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3年Z1期
7 郭恒;孙蕾;祁春节;;农产品价值链与流通效率浅析——秭归脐橙流通市场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6期
8 张学文;;中国林业上市公司林产品流通效率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9 张学文;柳思维;;中国林产品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1996~2010[J];系统工程;2013年03期
10 吴国华;;提高流通效率是个系统工程[J];中国连锁;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玮;陈金波;;湖北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胡永仕;王健;王友丽;;福建省流通效率的DEA分析与实证研究[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英泽 陈建中;专家研讨如何提高流通效率[N];光明日报;2013年
2 洪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三问[N];新农村商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马志刚;流通效率低下症结何在[N];经济日报;2013年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N];国际商报;2013年
5 陈晖;流通费用“瘦身”促流通效率提高[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6 特派记者骆彩虹;郑小燕常委建议:提高流通效率 更好服务民生[N];光华时报;2012年
7 古娟娟 霍菲菲;提高流通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N];国际商报;2012年
8 鲍仁;商务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N];期货日报;2013年
9 刘天军 胡华平;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途径[N];现代物流报;2013年
10 记者 田珍祥;鼓励农产品网上交易[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鹏;京郊蔬菜流通效率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金叶;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效率分层评价与提升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陆通;我国零售业态演变与流通效率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曹丁丁;河北省流通效率及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4 刘婷;我国图书流通效率的评价和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谢林;浙江流通效率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郭磊;中国牛肉流通效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李晓青;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8 乐婷;农产品物流能力与流通效率关联性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刁凯;山东省流通效率和生产率增长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4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8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