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23:12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互动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城市功能 互动机制 专业化指数 多样化指数


【摘要】:受国际环境拖累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城市问题不断凸显。从国内外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化往往伴随着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和高产业联动性等优点能够优化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进而提升城市集散能力、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并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另一方面,城市能提供广阔的市场、优越的创新环境、灵活的制度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进而指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配套产业并为其提供软环境支持。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理论上存在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关系,现有研究成果部分的证明了上述的观点。然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的互动机制的研究侧重于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或其在城市的区位选择方面,而城市功能的提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反作用则鲜有深刻的研究,且对两者的互动机制缺乏实证检验。本文力图对以上两点进行补充,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按照“机制分析-假说提出-模型构建-实证检验”的思路展开。首先,在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凝练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功能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探讨两者的其他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假说,并明确控制变量的具体指标;然后,用DeoDa软件确定空间权重矩阵,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方程组,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的短期和长期作用方式;最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互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在2005-2013年间快速发展,不管产值还是从业人员均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高,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对应;基于产业视角测算的城市功能也有所提高,但增速较小,其中专业化功能不断提高,而多样化功能呈下降趋势,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仍处于产业和城市功能的集聚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第二,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方程组的结果均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短期来看,城市功能提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由于破坏了原有的产业均衡、降低了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对城市功能有负效应;但长期来看,在城市功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后者对前者也呈明显的促进作用,两者呈协同发展的态势。所以,总的来说,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短期有显著为负的空间自相关性,表明目前仍处于集聚状态,而长期则有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城市功能没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三,为进一步考察城市功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本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专业化城市功能和多样化城市功能的面板方程。结果显示两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专业化城市功能的作用效果更明显。本文以系统论的视角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用联立方程组的形式同时对两者进行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同时弥补了该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的相关政策含义,对解决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和产业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等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城市功能 互动机制 专业化指数 多样化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导论10-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3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13-16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相关研究及互动机制分析16-26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现状16-17
  • 第二节 城市功能研究现状17-19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现状19-21
  • 第四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机制分析21-26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现状特征26-39
  • 第一节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26-32
  • 第二节 城市功能评价模型32-36
  • 第三节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功能现状36-39
  •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相互作用实证分析39-51
  • 第一节 假说提出与变量选取39-44
  • 第二节 计量模型构建44-45
  • 第三节 计量结果和分析45-51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51-54
  • 第一节 主要结论51
  • 第二节 政策含义51-54
  • 参考文献54-59
  • 附录59-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建业;对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环境经济;2004年11期

2 周伟林;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J];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Z1期

3 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胡晓鹏;;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5 胡勇;;长三角城市群:四个关系亟需处理[J];浙江经济;2007年11期

6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7年06期

7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彭补拙;;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8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周昌林;李江;;长三角城市群的格局演进、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探究[J];经济经纬;2007年05期

10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海燕;袁新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长三角城市群[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王煜坤;黄建中;;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布局演变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秀;于静;勇应辉;;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莉莉;邵帅;曹建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5 张锋;;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6 施祖麟;毕亮亮;;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刘润生;余建忠;;“高铁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挑战与机遇[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耀;刘志民;;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实证研究——基于2000年和2006年横截面数据的比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寿松 张炜 姚玉洁;长三角城市群实现“雁阵齐飞”[N];华东旅游报;2006年

2 记者 郑蔚;长三角城市群同绘宏图齐跨越[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郑蔚 吴越;长三角城市群 竞争力持续增强[N];文汇报;2006年

4 记者 熊珠琴;长三角城市群拓展合作领域[N];泰州日报;2011年

5 记者 丁辉 通讯员 许恺京;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合作再度“发力”[N];嘉兴日报;2011年

6 李荣;长三角城市群迈向区域一体化[N];中国信息报;2012年

7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三方面促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发展[N];东方早报;2012年

8 记者 季明 何欣荣 章苒;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核心在于国际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9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社会管理一体化[N];东方早报;2013年

10 记者 肖玮;长三角城市群将建环境奖惩机制[N];北京商报;2013年



本文编号:746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746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