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定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17 20:30

  本文关键词: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欧向军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徐州 221116)

摘要: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分析改革开放 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江苏省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 异和农村县域内部

的差异不断扩大; 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 定量比较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成因, 结果发现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并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区域分离系数

1.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
以江苏省所有的(67 个)市县为研究单元,选择 1978~2003 年 26 年的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选 取人均 GDP 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两种方法(公式 1 和 2)[1],测度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历程。并根据塞尔指数具有把整体差异划分成组内与组间差异的特性(公 式 3、4) ,将江苏省区域总差异分解成各个不同部分的差异,来比较不同分类对区域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

Gini ?

1

?

?? f (y ) f ( y
i ?1 j ?1 i

k

k

j

) yi ? y j

(1) (2) (3)

T ? ? f ( y i ) log(? / yi ) ? BT ? WT
i

BT ? ?Yr log(Yr / X r )
r

? ? WT ? ?Yr ?? ( yi / Yr ) log( yi / Yr / xi / X r )? r ? i ?

(4)

这里, yi 是 i 各市县的人均 GDP, ? 为全省的人均 GDP, f ( yi ) 为 i 市县的人口( x i )占全省人口 比重, k 为市县单元的个数, r 为组数, BT 为区域之间差异, WT 为区域内部差异。 1.1 区域经济总差异扩大 塞尔指数和基尼系数两种差异测度方法所得的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 致(表 1,图 1), 1978~1983 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缩小; 1984~1993 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急剧扩大; 1994~1999 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变化趋于平缓,且呈下降趋势;2000~2003 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又 反弹扩大,且在 2003 年塞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均达到最大值 0.136 和 0.426,分别为 1978 年的 1.83 和 1.29 倍,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差异呈现扩大态势。 1. 2 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间差异扩大 由公式 3 和 4,将江苏区域总差异分解成苏南(宁、镇、苏、锡、常)、苏中(扬、通、泰)和苏北(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435013)、江苏省软科学研究(BR2005004)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JSBYJ007)。 作者简介: 欧向军(1970-),男,江苏涟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 ouxiangjun@xznu.edu.cn

淮、连、盐、宿)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各自区域内部的差异。在 1978~2003 年间,区域总差异经历了“下 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过程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间之间差异急剧扩大,塞尔指数从 0.028 增大到 0.088(表 1,图 2),它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逐步提高,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苏南地区 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小,从 16.71%急剧减小到 6.87%,已经显得微不足道;苏中 与苏北各自内部差异变化不大,影响区域总体差异的作用相对逐步减弱。 表 1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及分解(1978-2003 年)
Tab.1 Evolvement and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Jiangsu from 1978 to 2003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总差异 基尼 塞尔 系数 指数 0.330 0.074 0.325 0.072 0.336 0.077 0.317 0.068 0.301 0.061 0.294 0.058 0.298 0.061 0.311 0.069 0.302 0.065 0.305 0.066 0.307 0.067 0.307 0.068 0.316 0.074 0.334 0.085 0.377 0.108 0.407 0.123 0.398 0.116 0.382 0.106 0.384 0.110 0.381 0.110 0.378 0.108 0.377 0.107 0.383 0.110 0.386 0.113 0.404 0.122 0.426 0.136 三大区域间与各自内部差异及其占总差异的比重 苏南 苏中 苏北 区域间 差异 比重 差异 比重 差异 比重 差异 比重 0.012 16.71 0.011 15.14 0.023 30.74 0.028 37.41 0.010 13.34 0.011 15.47 0.024 32.77 0.028 38.42 0.009 12.00 0.012 15.65 0.025 32.40 0.031 39.95 0.009 13.07 0.011 16.52 0.022 31.99 0.026 38.42 0.008 12.49 0.011 18.04 0.020 32.35 0.023 37.12 0.007 12.15 0.010 16.50 0.020 35.44 0.021 35.91 0.006 10.34 0.009 14.63 0.019 31.89 0.026 43.14 0.007 10.02 0.008 12.13 0.020 28.60 0.034 49.24 0.006 8.90 0.008 12.53 0.019 29.77 0.032 48.81 0.006 8.48 0.008 12.74 0.019 28.91 0.033 49.88 0.006 8.74 0.008 11.68 0.019 28.16 0.034 51.42 0.006 8.72 0.008 11.39 0.019 28.61 0.035 51.28 0.006 8.24 0.008 11.42 0.021 27.92 0.039 52.43 0.007 8.28 0.011 13.46 0.022 25.62 0.045 52.63 0.009 8.75 0.011 9.70 0.024 22.36 0.064 59.19 0.009 7.27 0.012 9.36 0.026 21.00 0.077 62.37 0.007 6.22 0.010 9.06 0.023 19.98 0.075 64.73 0.007 6.65 0.009 8.86 0.023 21.97 0.066 62.52 0.007 5.98 0.013 11.38 0.025 22.28 0.066 60.37 0.007 6.83 0.010 9.25 0.026 24.00 0.066 59.91 0.007 6.72 0.010 9.45 0.024 22.47 0.066 61.36 0.007 6.82 0.010 9.24 0.024 22.46 0.066 61.49 0.007 6.43 0.011 9.83 0.024 21.78 0.068 61.96 0.007 6.32 0.011 9.72 0.024 21.03 0.071 62.94 0.009 7.63 0.012 9.94 0.023 18.79 0.077 63.64 0.009 6.87 0.011 7.85 0.029 21.00 0.088 64.27 城乡内部差异与城乡间及其占总差异的比重 城市 县域 城乡间 差异 比重 差异 比重 差异 比重 0.008 11.24 0.016 21.18 0.050 67.58 0.008 11.51 0.019 26.52 0.045 61.97 0.009 11.75 0.021 26.61 0.048 61.64 0.008 11.99 0.017 25.22 0.042 62.80 0.007 11.58 0.015 24.70 0.039 63.71 0.007 11.41 0.015 25.22 0.037 63.36 0.007 11.30 0.018 30.27 0.036 58.42 0.008 11.44 0.024 34.40 0.037 54.15 0.008 11.58 0.023 36.11 0.034 52.31 0.007 10.80 0.026 38.57 0.034 50.63 0.007 10.49 0.029 44.01 0.030 45.49 0.007 10.15 0.030 43.36 0.032 46.49 0.007 10.13 0.032 43.81 0.034 46.06 0.009 10.26 0.040 46.63 0.037 43.11 0.011 9.91 0.061 56.63 0.036 33.45 0.013 10.93 0.078 63.26 0.032 25.81 0.012 10.30 0.079 68.06 0.025 21.64 0.012 10.94 0.071 66.69 0.024 22.38 0.013 11.50 0.069 62.92 0.028 25.58 0.012 10.95 0.069 62.50 0.029 26.54 0.012 11.22 0.067 62.15 0.029 26.63 0.012 10.86 0.067 62.36 0.029 26.78 0.011 9.72 0.070 63.40 0.030 26.87 0.011 9.98 0.071 63.10 0.030 26.91 0.012 9.84 0.079 64.59 0.031 25.57 0.013 9.30 0.091 66.67 0.033 24.04

0.450 0.400 0.350 0.300 0.250 0.200 0.150 0.100 0.050 0.000

差异系数

年份

图 1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趋势(1978-2003 年) Fig.1 Trends to evol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03

1.3 农村内部(县域之间)差异扩大 为了揭示江苏省的城乡差异变化趋势,由公式 3 和 4,将江苏省的区域经济总差异,分解成城市(地级 市)内部、农村(县域)内部与城乡(市县)之间的差异。在 1978~2003 年间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县域之间) 差异的急剧扩大(表 1、图 3),塞尔指数从 0.016 逐步增大到 0.091,并从 1991 年起,超过了城乡之间差异,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占据了主要地位,到 2003 年它对区域总差异的贡献份额已达到 66.67%。城乡之间差异逐步缩小,塞尔指 数从 1978 年的 0.050 缩小到 2003 年的 0.033,但仍高于城市内部差异,它对区域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逐步 减弱,从 1978 年的 67.58%,缩小到 2003 年的 24.04%。城市内部差异最小,但有上升的趋势,塞尔指数 从 1978 年的 0.008,增大到 2003 年的 0.013。从表 1 与图 3 中,可以看出,在 1978~1990 年间,,江苏省 区域总差异主要为城乡之间差异,在 1991~2003 年间主要为农村内部差异,即县域之间的差异。
0.16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年份 0.16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年份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总差异 苏中内部差异

区域间差异 苏北内部差异

苏南内部差异

图 2 三大区域差异的分解(1978-2003 年)
Fig.2 Decomposition of inequalities at three-regional level from 1978 to 2003

Fig.3 Decomposition of urban-rural inequalities from 1978 to 2003

2.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
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很多,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一般而言,自 然条件的变化比起人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要缓慢得多,但其作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逐渐弱化,且 自然条件更多地是通过人文、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来间接影响区域差异,因此,本文主要从人文、社 会、经济、政策等方面因素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 2.1 历史发展基础的差异 任何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基础,而区域发展的基础或起点不同,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区域之间差 异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差异的重要原因。在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许多的历史因素的作用,江苏省就存在较大的省内差异[2];自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 黄河夺淮破坏了整个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统,并多次变迁泛滥,旱灾和洪灾不断,在广大苏北与部分苏中地 区形成许多沙荒和盐碱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频繁的战乱进一步破坏了长江以北和淮河流域的经济 发展,迫使许多人口迁移到长江以南,加大了苏南地区人口密集程度,人地关系矛盾日趋突出,导致许多 农村富余劳动力脱离农业而转向从事手工制造、商业贸易和服务业。19 世纪中期,民族资本家在无锡、南 通、苏州和常州等地纷纷建厂,大大地推进了这些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1949 年江苏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沪 宁铁路沿线的无锡、常州、苏州和南京等地及沿江的南通,其他广大地区,几乎是一片“工业荒区” ,工 [3] 业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未,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经济区实际上形成了“轻, 重,农”的区域分工格局[4]。从江苏省各县市 1978 年的人均 GDP(图 4)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 GDP >429 元/人)的地理单元,全部为地级市市区和苏南县域,即明显存在着地级市市区高于县域,苏南高于 苏中,苏中高于苏北的区域空间差异特征。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总差异 城市之间 县域之间 城乡之间

图 3 城乡总差异的分解(1978-2003 年)

图4

1978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图 5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8-2003)

改革开放初始时江苏省区域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苏南历史起点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这使得苏南可 以根据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而原本物质基础条件较差的苏中和苏北 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不是一种突发现象,而是长期历史沉淀 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差异长期累积的结果。同样,缩小区域差异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而且 必须对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给予重点扶持,使其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并能形成自我发展、滚动发 展和良性发展的内生机制;否则,欠发达地区必将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区域经济差异也将会不断扩大。 2.2 地理区位的差异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区位反映一个地区与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5]。区位对感受现代世界工业化进 程的差异是导致发展差距的根源[6],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位条件的优劣将导 致开放次序与程度的差异,并引致其他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异,促使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苏南距现代中 国经济实力最强的上海市较近, 一直受到大上海的强劲辐射, 而且地处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两大轴线 (长江、 沿海)的交汇处,水陆空交通便利,其区位条件最为优越;苏中邻近省会城市,毗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苏 锡常地区,区位条件较为优越;而苏北一方面远离经济中心(上海、南京等地),接受中心辐射所产生的经 济带动作用微弱,另一方面与其接壤的除本省经济水平一般的苏中地区外,其它相连区域均为安徽、山东 与河南等省的经济落后地区,区位条件最差[7]。 优越的地理区位为苏南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由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经济发展又 为苏南区位优势的发挥和区位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们相互作用,滚动发展,使苏南、苏 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2.3 区域发展策略的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进行的,实施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不仅能有效 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推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地协调发展。国家和省级政 府的宏观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性“资源” ,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特定的先发权,它直接导 致了不同区位在发展时空上的经济分离;特别是国家、省级政府的直接投入,反映了决策者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意图或目标,即区域发展采取平衡还是不平衡的方式[8]。 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3 年) ,受计划经济体制与平均分配主义的影响,江苏省为解决区域生产 力布局的不平衡,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从而缩小了区域差异。随着国家对外 开放和沿海发展战略的推进,江苏省为了提升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 1984 年提出了“积极提高苏 南,加快发展苏北” 的区域发展战略,以苏南作为重点发展地区,重点投资,重点建设。1985 年苏南作 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全部实行了对外开放,包括投资、财税和外资外

贸等方面的空间偏爱政策,使苏南的地方政府与企业拥有更多的财政自主权,多种渠道吸引资金,外资拉 动了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扩大了与苏中与苏北之间的差异。 为了扭转省内区域差异扩大趋势, 1994 年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并实施“徐连经济带”建设、 “淮北脱贫致富”和“海 [9,10] 上苏东”开发等系列举措,从而抑制了区域差异扩大的趋势 。2002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新一 轮沿江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快了沿江地区(苏南与苏中)的经济发展。随后在 2003 年又提出了“三沿”战略 (沿沪宁线、沿江和沿东陇海) ,其中沪宁线和沿江均集中在苏南与苏中,导致区域差异仍然显著,且从 2000 年来又呈增强的态势。1978~2003 年江苏省各县市人均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布,明显存 在市区高于县域、苏南高于苏中与苏北的不平衡(图 5) ,这与国家和省级政府的宏观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 的制定与执行密切相关,因此,区域发展策略(政策力)是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产业结构转换的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过程。因此,区 域发展的过程不仅是区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同时,一个区域 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了其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具有重大作用[11]。 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 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较强,反映了该区域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较高和发展潜 力较大。根据 2003 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计算出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指数[12],并结 合 Mapinfro 图形软件进行空间表达 (图 6)。

图 6 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指数

图7

江苏省各县市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

综合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于 1.00)的县市共有 22 个,除盐城、靖江、海门、扬州、泰州和南 通外,全部为经济发达的苏南县市;而综合指数不足全省平均水平一半(小于 0.50)的县市有 22 个,除 宝应和兴化外,全部为欠发达的苏北县市,江苏省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比较明显。通常经济发 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区域,其内部推动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顺利升级的能力也比较强,区域产业结 构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江苏省 67 个县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指数 (X)和人均 GDP 指数(Y)的相关分析结果为: Y=0.122+0.740X,R2=0.924,T=28.319,S.E.=0.049 (5) 上式表明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越强,也越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 进而有利于该县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引起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 因之一。

2.5 区域乡镇企业发展的差异 由于区域历史背景与地理区位等条件的不同,江苏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图 7,表 2)[9]。苏北 在建国以来一直利用当地丰富的农矿资源,以发展工矿业和农业为主,对轻工业发展的投入较少,以重工 业和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的发展(魏也华等,2000) 。2002 年第一产业 占 GDP 的比重高达 27.13%,远高于苏南(4.47%)和苏中(9.99%) 。而苏南由于商品经济和农村工业化 萌芽的时间早、程度深,在对外开放意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等方面明显强于苏中与苏北(龙国英等, 2001) ,邻近经济实力最强的上海市,乡镇企业成为上海的传统产业转移、技术与产品扩散的主要地区, 2002 年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 470864 元和 10530 元,远高于苏中与苏北;苏南地区这种 由基层乡镇级政府发动、 农民自主参与和乡镇企业为载体的乡村工业化, 扩大了与其它地区 (尤其是苏北) 之间的差异,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 2 苏南、苏中与苏北的乡镇工业比较
乡镇工业因子 1978 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 2002 年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 2002 年人均乡镇工业增加值 1978-2002 年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相对发展率 1978-2002 年人均乡镇工业利税总额相对发展率 全省 107 19302 4042 1 1 苏南 223 47086 10530 2.44 2.77 苏中 118 15809 3256 0.82 0.70 苏北 42 10231 1900 0.53 0.49

2.6 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差异 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规律的体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我国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来,外资和外贸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最为明显的外部影响因素[13],通过 利用外资,改善资本形成的条件,带动技术、贸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倾斜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存 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前文分析发现,苏南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实力较强,文化和教育水平较高,并 拥有大量的熟练劳动力,稠密的高等级交通网络和比较便利的出海条件等,其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能力明 显优于苏中与苏北。 1978 至 2003 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800.01 亿美元, 其中近 84.45%的外资分布在苏南, 苏中与 苏北仅占 8.88%和 6.67%;其中,FDI 中最多的苏州市区是最少的泗洪县的 889.70 倍。2003 年苏南进出口 总额为 1026.72 亿美元,分别是苏中(80.68 亿美元)与苏北(29.31 亿美元)的 12.73 和 35.03 倍。外商直 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这种区域差异,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平衡。运用外资和外贸两个指标构造区域 全球化指数(Gi): Gi=(Ti+Fi)/2 (6) 上式中,Ti 为外贸指标,取 i 区域年度进出口总额与 GDP 的比重;Fi 为外资指标,取 i 区域年度实际 利用外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3]。 以 2002 与 2003 年两年外资和外贸两个指标的平均值计算的 全球化指数来看,苏南各县市的全球化指数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图 8) ,三者的比值为 8.20:2.75:1。越是全 球化的影响程度大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水平差异,是促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 演变并扩大的外部原因。

图 8 江苏省经济全球化指数(2002-2003)

图 9 江苏省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2002-2003)

2.7 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 区域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基本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区 域市场发育水平是市场经济制度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区域市场 经济的发育和活跃程度也可以通过其商品的购买和销售状况进行观察[14]。 苏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和农村工业化萌芽的时间早、程度深,市场意识明显强于苏中与苏北地区。 2002~2003 年江苏省各县市平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明显呈现南高北低、 市区高于县域的空间格局 (图 9) , 苏南、苏中与苏北的比值为 4:2:1。1978~2003 年间,苏南地区所有县市的进出口总额、社会商品零售额 和 GDP 占全省的比重分别由 66.56%、37.68%和 48.17%扩大到 90.32%、57.82%和 61.24%。进出口总额、 商品零售额和 GDP 所占份额呈同方向的增长变化,表明苏南地区的市场发育和活跃程度明显优于苏中与 苏北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有显著的促增作用。因此,区域市场发育程度(市场力)也是引起江苏省区 域发展差异扩大的重要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的素质、中心城市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7],对江苏省区域经济 发展差异的形成并扩大也都有一定影响。

3.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定量比较
根据沃尔什和欧凯利(Walsh J A and O'Kelly M E,1979)的相关研究[15],塞尔指数中的区域之间差异 和区域内部差异能进一步组合成一个反映区域之间相对分离的衡量-区域分离系数(Separation index),其 计算公式如下:

SEP r ? ICbr / log(P / P k ) * log( pk ) / ICwr

(7)

式中, SEP r 为区域分离系数, ICbr , ICwr 分别代表区域之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 P 代表所有区域 的总人口,Pk 表示所有区域中人口最小区域的人口数量。 由于区域之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在特定时段内 不同的表现,决定了不同分类区域之间的空间分离是增大还是缩小,而通过相同基本单元分类的区域分离 系数值大小的比较,能够揭示区域系统内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特征。 区域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多个因素都可能对该差异的形成有作用,而定性的分析又难以确定不 同因素对该差异形成的贡献率时,可首先选择其中某一因素进行地理区域划分,并比较不同时段的区域间 差异大小,来确定该因素对形成区域差异的作用;而不同因素间的这种作用强度是不一样的,若以多个因

素分别进行区域划分,由于某一年份区域总差异的大小是一定的,而不同因素分类所得两两区域间差异的 大小则不同。因此,通过比较不同因素为标准所划分而得两类区域的区域分离系数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可 以定量解释这些因素对区域发展差异影响的重要程度。 根据上文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江苏省进行地理分区,如以距上海距 离的远近代表地理区位条件,将江苏省 67 个县市分为两大区域,即临近上海前 33 名的县市为一个区域, 另 34 个县市为另一区域;选取 1978 年的人均 GDP、1978~2003 年的人均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003 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指数、2002 年的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2002~2003 年经济全球化指数和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代表区域发展基础、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 化和市场发育程度,将江苏省分为两大区域,即前 33 个市县分为一个区域,后 34 个市县为另一区域。运 用公式(7) ,分别计算以上七种地理分区人均 GDP 的区域分离系数。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区域分离系数

年份

历史发展基础 乡镇企业发展

结果(图 10)表明,在 1978~2003 年间,江苏省沿着 1978 年人均 GDP、距上海距离、1978~2003 年 的人均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03 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指数、2002 年的人均乡镇工业总产 值、2002~2003 年经济全球化指数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这七个方面因素产生分化,区域分离系数均呈现 明显扩大的趋势,即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享有优惠区域发展策略、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 力、 发达的乡镇企业、 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的经济全球化的地理区域与其它的地理区域逐渐分离, 这表明了以上七种因素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扩大具有促增作用;其中,沿着 2002~2003 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2003 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指数和 1978~2003 年人均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额为分类标准的区域分离系数较大,即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区域发 展差异扩大和区域极化增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历史发展基础、乡镇企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水平,地 理区位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和区域经济极化增强也有相当影响。这与回归分析法所得的结论基 本一样, 即市场发育程度、 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并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市场力、产业结构转换力和政策力是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及其扩大的主要动力。

4.结论
(1)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江苏省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 展越来越开放与集中,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扩大,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差异和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间 差异急剧扩大。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地理区位条件 经济全球化 区域发展策略 市场发育程度 产业结构转换

图 10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成因的定量比较(1978~2003)

(2)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外部的,也有 内部的。而通过区域分离系数的定量比较,认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主要为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 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即市场力、产业结构转换力和政策力是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及其扩 大的主要动力。
注:文中所有数据来源于(1) 江苏省乡镇企业局编制的《江苏乡镇企业年鉴 1993、2002》(南京大学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2) 江苏省统计局编制的《江苏对外经济统计大全 1952-1991 和 1990-1996》(南京大学出版社);(3)江苏省统计局编制的《江 苏五十年》和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 2000~2004 年《江苏统计年鉴》 。

参考文献:
[1]刘 慧.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 [2]Long G Y, Ng M 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ra-provincial Disparities in Post-reform China: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Geoforum, 2001,(32) :215-234. [3]单树模,王庭槐,金其铭.江苏省地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220~252. [4]汪海. 江苏区域发展差异 50 年演变进程的回顾与评析.现代经济探讨.1999.P8-10. [5]陆大道,薛凤旋,金凤君. 1997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16~26.. [6]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地理科学,1997,17(1):1-7. [7]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经济地理.2004(3):338-342. Wei Yehua. Regional Inequality of Industrial Output in China, 1952 to 1990. Geografiska Annaler, 1998,80(1):1-15. [8]魏也华,马润潮. 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区域分布的变化.地理科学.1994,14(1):22-29. [9]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地理学报.2004(5):791-799. [10]欧向军,朱传耿.江苏省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演变的关系初探.人文地理.2005(2). [11]卢中原.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经济研究.1996(7):P38-45. [1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李小建,张小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研究 2000,19(3):225~233. [14]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2 期:42~53. [15]Walsh J A, O'Kelly M E. 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of spatial inequality. Econ Soc Rev. 1979(10): 267-2861.

Spatial Analysis of Evol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OU Xiangjun, SHEN Zhengping, ZHU Chuangeng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background for this study by reviewing the exi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regional economical growth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ic inequality in China and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out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inequality evolve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In the second and third section of the paper we explain a set of methodolog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a measure of separation between groups of regions, using a consistent data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Per Capita, by taking 67 cities and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geography study units, this paper mak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easuring the variety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economical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1978 in China.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il index, it shows that the dominant sources of overall regional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Per Capita have shifted from rural-urban

to intrarural inequality. The interregional inequalities among the southern Jiangsu(Sunan), the central Jiangsu (Suzhong) and the northern Jiangsu (Subei) have been widen. In the fourth section of the paper, using a separation index recently developed measures based on regional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s, we mak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spatial structure varie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general conclusion that we draw from this paper of the analysis is that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diverging among Sunan, Suzhong and Subei areas an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converging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in response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To illustrate the preposition that county and city traject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determine the changes regional inequality, each county and city per capita GDP was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vince average in 1978,1983,1993,1999 and 2003 to see if a county or city had been converging to the average or diverging from 1978-1983,1983-1993,1993-1999, and 1999-2003. We find four regional types are divided by the trends of all cities and counties such as downwardly converging (cities), upwardly converging (countries), upwardly diverging (Sunan) and downwardly diverging (Suzhong and Subei). The final section concludes the paper.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separation index,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更多相关文档: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定量分析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定量分析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差异研究

1、历史发展基础差异的定量分析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 不同地区在长期...11 参考文献: [1]欧向军,赵清.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六、三大区域共同发展 针对江苏南北发展差距较大的状况,坚持分类指导,深入实施...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结构与发展的定量分析

区域江苏省、上海及浙江省的十五个城市 5 个经济指...差异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是定量地研究地理事物 ...所以应该多增加城市联系,共 同发展,形成一个大的...

甘肃省地区经济差异的定量分析

甘肃省地区经济差异的定量分析摘 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以来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区域政策...标准差系数作了定 量分析,得出在 1990—2000 年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对于形成区域经济 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差异通过基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系统阐述了改革...

发展经济学--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分析区域差异的特 征、寻找区域差异的成因,对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均衡、和谐发展具有...运用锡尔指 数和基尼系数来定量测度浙江省区域经济差距,计算结果表明 1990—2013...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2010-12-06

以来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定性 摘要】 和定量分析...【关键词】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 用标准差(S) 和离差系数(V...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领域的应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的研究

区域经济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 经济差异指标 1...(彼此之间相关系数较高) ,本质上影响这些变量观测值...基于区域竞争力的巴州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2007 胡少维 ...

长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设计) 三、区域经济竞争力定量分析(一)研究对象的...《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5-2007) 《浙江省统计...产业组织的市场化整合还有利于在长三角整体区域形成...

更多相关标签: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成因 | 江苏省 评聘分离 | 黄褐斑成因 | 丹霞地貌的成因 | 痔疮肛瘘成因 | 前列腺炎成因 | 痔疮的症成因 | 肛瘘成因 |


  本文关键词: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6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