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与空间统计的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
本文关键词:基于DEA与空间统计的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耕地 耕地利用效率 空间相关性 空间计量模型 河南省
【摘要】:目前,河南省正处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实现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推进现代化农业大省建设,既是立足本省省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目前河南省存在着耕地总量持续减少、耕地利用效率较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实现耕地精细化管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探索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具有中原特色的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河南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及18个地市为研究单元,对耕地利用效率开展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首先,在界定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初选耕地利用中的投入指标,进而建立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DEA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并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最后,对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9—2013年间,河南省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的空间相关性表明,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耕地资源及粮食产量相对较低,形成了“低—低”显著集聚区。而驻马店、周口和信阳等地区,耕地资源相对丰富、粮食产量较高,形成了“高—高”显著集聚区。(2)2009—2013年间,河南省耕地综合利用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总体上处于较高的状态,并且相对稳定。耕地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50,说明耕地的实际产出占理想产出的比例为85.0%,但离最优状态还有较大距离,仍然需要大力提高耕地利用效率。(3)从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高—高”集聚中心在驻马店,说明驻马店耕地利用效率值较高并且被周围耕地利用效率值较高的地区包围,这些地区互相之间具有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共同保持着较高的耕地利用效率。而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低—低”集聚中心为洛阳,即河南省的西部。说明其自身与周边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态势,反映了豫西地区整体上耕地利用效率水平较低。(4)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之外,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农占总支出比重、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这7个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从空间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农占总支出比重、有效灌溉面积每增长1个百分点,耕地利用效率就会相应的增长0.01、0.27、0.09、0.04、0.08个百分点。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耕地复种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财政支农占总支出比重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说明这些因素都对耕地利用效率变化产生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比重每增长1个百分点,耕地利用效率就会相应的减少0.14和0.11个百分点。说明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对耕地利用效率产生着显著的负向影响。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建议:首先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破解农业资金瓶颈;大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强耕地利用程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劳动力人均面积;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核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高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耕地 耕地利用效率 空间相关性 空间计量模型 河南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2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1.2.1 研究内容14
- 1.2.2 研究方法与手段14-15
- 1.3 研究时段、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15-18
- 1.3.1 研究时段15
- 1.3.2 数据来源15
- 1.3.3 研究技术路线15-18
-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18-24
- 2.1 相关概念18-19
- 2.1.1 耕地利用效益18
- 2.1.2 耕地全要素生产率18
- 2.1.3 耕地利用效率18-19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9-24
- 2.2.1 国外研究综述19-20
- 2.2.2 国内研究综述20-22
- 2.2.3 研究评述22-24
- 3 河南省耕地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24-34
- 3.1 区域概况24
- 3.2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24-34
- 3.2.1 耕地数量变化25-26
- 3.2.2 耕地分布的空间差异26-29
- 3.2.3 耕地利用效益变化及空间差异29-31
- 3.2.4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34
- 4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DEA评价34-46
- 4.1 耕地利效率的DEA模型构建34-36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6-38
- 4.3 耕地利用效率测算与空间关系38-46
- 4.3.1 耕地利用效率测算与分析38-41
- 4.3.2 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关系分析41-46
- 5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46-52
- 5.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46
- 5.2 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构建46-47
- 5.3 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结果与分析47-52
- 6 结论与建议52-58
- 6.1 主要结论52-54
- 6.2 政策建议54-56
- 6.2.1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强耕地利用程度54
- 6.2.2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54-55
- 6.2.3 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核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55
- 6.2.4 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55-56
- 6.2.5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56
- 6.3 研究创新与不足56-58
- 参考文献58-64
- 致谢64-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敏;农村耕地利用亟待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4期
2 谭文敏;农村耕地利用亟待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J];农村经济;2002年01期
3 宋戈;崔晓伟;雷国平;高志昊;;松嫩平原北部典型地域耕地利用安全评价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5期
4 周俊霞;刘淑英;王平;;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张建妹;;福建省区域耕地利用存在问题及结构优化的对策[J];北京农业;2012年15期
6 李佳;雷国平;柳杨;徐辉;;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3期
7 沈昌发;当前我省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1998年08期
8 朱哲;;新疆伊犁地区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J];北方园艺;2013年22期
9 赵晓庆;汪应宏;;耕地利用保护的土地伦理维度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农业经济;2013年11期
10 李宪文,林培,朱德举;山麓地带耕地利用景观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力娜;张凤荣;李翰鹏;运向杰;陈荣清;;传统农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特征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冯达;李婷婷;;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达;段亚锋;;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童绍玉;彭海英;;近十年来云南省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陶绍勇;;铜陵市耕地利用状况及培肥治理对策[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宋鄂平;荆青青;宋岚;曾克峰;;武汉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预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赵彦锋;孙志英;;20年来南京市耕地数量与耕地利用效益的变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李武艳;;城市化与耕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屈瑞洁;邓祥征;崔晓临;;应对气候变化的耕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10 郝海广;李秀彬;;农户兼业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良华;努力提高耕地利用整体水平[N];宜兴日报;2009年
2 记者 方家喜;发改委:2020年将建高标准农田8亿亩[N];经济参考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传民;乡村快速发展下的耕地利用转型与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庞英;耕地利用效益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刘钦普;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朴钟相;中韩耕地利用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怀;耕地利用效益评价[D];西南大学;2008年
2 潘倩红;兰州市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伟娜;基于系统熵的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李赞红;劳动力析出背景下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辛一;基于DEA和神经网络的西部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周琳;农民职业分化背景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周迪;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邓燕婷;矿区耕地利用效率损益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俊智;基于GWR模型的耕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D];新疆大学;2016年
10 吕雷;四川省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79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7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