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
本文关键词: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网络分析 中国经济系统 增长 发展 可持续性
【摘要】:将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依据1987—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中国经济系统的货币网络流,用生态网络指标量化经济系统的网络特征和变化情况,探讨中国经济系统中增长与发展的变化及其可持续性。主要结论有:(1)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的总吞吐量呈指数增长趋势,网络规模不断增长。(2)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系统效率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从长期阶段看,1997—2010年间的系统效率和组织能力比1987—1995年间有明显提高,表明经济系统在后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系统效率在2002年达到高点后呈现下降趋势。(3)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的上升性和发展能力都在持续提高,但主要来自规模增长。增长和发展的量化结果表明,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上升性的提高,90%来自总吞吐量(增长),只有10%来自效率改进(发展)。(4)1987—2010年间的中国经济系统的α平均值为0.138,远小于0.37或0.33的可持续性最优平衡点,系统处于缺乏效率的不可持续的状态。要提高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需要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结构)和组织能力。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态网络分析 中国经济系统 增长 发展 可持续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542)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NWNU-LKQN-14-25)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1987 to 2010.During the same period,the trend in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system is rather complex,by smaller degreeof increase with fluctu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ter decade,the efficiency during 1997—2010 is certainly higher thanthe efficie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才;徐俊艳;吴昌友;张漪;;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1年18期
2 黄茄莉;徐中民;;从演化的角度评价北京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2010年24期
3 袁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镜像”与“原像”的背离[J];经济学家;2010年06期
4 肖强;文礼章;易定宏;胡聃;于盈盈;张海涛;;基于上升性理论的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学报;2010年05期
5 赵志强;李双成;高阳;;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6 徐中民;程国栋;;人地系统中人文因素作用的分析框架探讨[J];科技导报;2008年03期
7 黄茄莉;徐中民;;上升性理论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以甘肃省为例[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8 张芳怡;濮励杰;张健;;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4期
9 樊纲;通货紧缩、有效降价与经济波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若干特点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10 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许月卿;孙丕苓;刘佳;;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张家口市生态可持续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6期
2 胡科;刘晓磊;魏希文;Nath Reshmita;崔雪锋;;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J];生态学报;2016年24期
3 杨露鑫;刘玉成;;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6年11期
4 钟方雷;郭爱君;张彦琼;;ImPACTS框架下西北典型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11期
5 崔凯;;俄罗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6 刘姝媛;王红旗;;某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0期
7 江平;张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6年10期
8 谭德明;何红渠;;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中国能源消费可持续性评价[J];经济地理;2016年08期
9 刘春艳;刘吉平;李秀霞;;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梨树县生态承载力分析[J];林业经济;2016年08期
10 黄永强;张俊;任志安;陈琳;;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PLS-STIRPAT模型[J];宿州学院学报;2016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茄莉;徐中民;;从演化的角度评价北京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2010年24期
2 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徐永荣;吴昌广;;景观中心度及其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3 赵志强;李双成;高阳;;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4 梁流涛;;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徐中民;程国栋;;人地系统中人文因素作用的分析框架探讨[J];科技导报;2008年03期
6 黄茄莉;徐中民;;上升性理论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以甘肃省为例[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7 李玉文;徐中民;;社会资本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8 孙东林;刘圣;姚成;钦佩;;用能值分析理论修改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苏北互花米草生态系统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任旺兵;尚于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10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绍岳;试论消费在经济系统中的重要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2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定义与类型[J];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3 刘洪,刘志迎,徐晟;论经济系统的特征[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年04期
4 昝廷全;经济系统的测度与评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刘国平;;论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8期
6 周德玉;信息是经济系统的驱动力[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7年02期
7 罗余才;经济系统及其特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8 肖忠东,孙林岩,吕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9 李质勇;;物理学在经济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年06期
10 李会琴;侯林春;肖拥军;;武汉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学锋;;浑沌经济系统的控制理论与方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2 林润辉;张世英;;基于生存理论的复杂经济系统集成调控[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秦琴;;传媒对经济系统特征尺度的影响[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4 杨纪青;杨硕;;一般经济系统演化的计算机仿真研究[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金锐;韩文秀;;环境-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吴先华;郭际;;气象灾害对产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研究[A];沈阳第六届雨雪冰冻(霜冻)灾害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王晓明;王浣尘;;经济系统稳定性判据模型及其现实意义分析[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8 陈其坤;;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混沌经济系统控制方法[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杨正楠;;浅析经济系统中的局部与整体关系[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10 苏飞;张平宇;李鹤;;中国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毕安平;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泳;复杂网络上经济社会系统的建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27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02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