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面板向量自回归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197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才3645.22亿元,而到2014年已达到了634043.4亿元,足足增长了173倍。但在经济这么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其他各个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了,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等。其中,能源短缺问题是最突出和最直接的,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直接带来对能源越来越大的需求。从我国能源消耗的总量来看,已从1990年的9870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14年的426000万吨标准煤,现已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费最大的国家。面对如此紧张的能源短缺问题,能源的供给不足已日益突出。能源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寻求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只是盲目的追求经济在数字上的不断增长,而要更多的看到伴随经济增长的其他重要因素的供给问题。其中,能源的供给问题是这些因素中比较重要和突出的,因为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它是用多少就少多少,所以在能源消耗的结构上我们也应该多下功夫,尽量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并且,能源的供给不仅只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有密切关系,其与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联系,因为各产业由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对能源的需求也就不同,工业化程度越高的产业对能源的需求越大,所以第二产业是对能源需求最大的。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为主的发展态势,第二产业仍是占比最大的产业,所以导致我国对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仍然很大。因此我国现在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能源消费的结构,改变能源高消耗态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又稳又快地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关于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对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保证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三次产业的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大小也是因地区经济环境、能源消费结构等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探讨我国不同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从而针对不同地区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来降低能源消耗、单位产值能耗等以满足地区能源约束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首先通过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逐渐突显出来的能源问题引出了本文研究的话题,并根据我国现实情况解释了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思路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分别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阐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大致了解了学术界目前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一些基础。第三章,理论分析部分。阐述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考虑了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的产出理论、加入能源消费的三要素产出模型,还对各要素的弹性系数进行了推导,从理论上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第四章,现状分析。对我国各地区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能源消费总的来说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近几年,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下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还是较高,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区在能源消费总量上存在很大差异;比较乐观的是,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一直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波动比较大;经济方面,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且增速较稳定;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能耗较大的第二产业比重却没有很大变化。第五章,静态模型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静态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过程包括单位根检验、模型识别、模型建立、结论分析等内容。结果表明他们之间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只是各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在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上有一些差异。第六章,动态模型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他们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他们之间的冲击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影响作用不对等、各产业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作用有所不同等结论。第七章,结论与建议部分。本部分根据前面六章分析的过程,总结了七点主要的结论,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点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变系数的固定效应模型,由此得出能源消费的变化能够较好的解释经济增长的变化,而对于不同的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存在一些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各个省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有差异,使其关系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二、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得出各地区在影响的弹性系数上没有显着差异只是在截距项上有一些差异,在同样的产业结构下,我国的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费相对较高,如贵州、山西、内蒙古、辽宁、宁夏等,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这与能源消费强度的现状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三、对于各产业的影响的弹性系数,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表明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能源消耗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是最重要的方面;四、根据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都存在长期的正向影响,但其影响是不对等的,经济增长对总能源消耗波动的冲击解释力度远大于能源消耗总量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力度;五、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正向影响,只是各产业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对能源消耗总量波动的冲击解释力比第一产业大,但能源消耗总量对第二产业波动的冲击解释力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这可能是由于第二产业为高能耗产业。根据以上的所有分析和结论,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状况,提出了一下三点政策建议: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目前主要还是靠增加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还处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阶段,这不仅会造成能源的严重短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污染少、技术高、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根据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新兴产业的比重,以市场为导向为原则,鼓励发展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另外,我国还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多样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完善政策机制,提高节能意识。首先,政府应当要求各行各业严格落实好国家的节能减排标准,定期对各企业单位进行抽查或普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责令其整改或停止生产直至其符合标准;同时对表现好的企业单位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奖励,鼓励和提倡发展低碳、可循环的经济。此外,还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提高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对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和鼓励,对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教育责罚等。通过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使相关的企业和个人都自觉行动起来,共同朝着创建我国美好未来的目标前进。三、深化供给的结构改革,将节能减排与淘汰过剩产能相结合。首先,要制定好我国能源供给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保护。不仅要利用好我国国内的资源,还要关注到周边国家的资源状况,在不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利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周边国家的资源,通过这些来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另外,要积极调整好工业发展结构,改变重化工业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把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设置好这两者的核准指标,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一些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淘汰。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等高耗能和高排污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其他各企业也应注重节能减排,对高能耗高污染生产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淘汰过剩产能产品的生产,最大化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F121.3;F1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天然气占世界能源消费1/4[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0年04期
2 宋晓莉;;我国能源消费特点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3 刘旭东;;战略机遇期: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与趋势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国务院部署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及四项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02期
5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与全球的比例及预测(%)[J];理论参考;2013年01期
6 ;1995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及结构[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1996年04期
7 晓凡;;201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办法即将出台[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4年02期
8 ;全球能源消费到2035年将增长41%[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4年05期
9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S1期
10 ;未来20年全球能源消费增6成[J];中国能源;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王梅;潘红波;刘明;朱宇环;;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环境负荷分析及对策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3 齐敏;徐天祥;;山东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郑博福;赵景柱;邓红兵;严岩;罗琦珊;董仁才;;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厉无畏;梁朝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1978—2004年数据的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6 巩在武;赵s,
本文编号:1336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33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