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31 06:30

  本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效应分析 出处:《福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比较劳动生产率 结构偏离度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共同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变动的不一致性,就业总量增速明显缓慢,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吸纳就业等方面。怎么样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共同考虑在内,使二者协同共进,不仅是我国当前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更是实践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经济学者的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协调发展为经济提供巨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制度、教育、人口等多方面的影响,使二者未必能保持较好的协调性。当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严重背离时,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失业、经济增长受阻等问题不断出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存在紧密联系,产业发展的变化引导着劳动力就业的变化,当产业发展重心发生转移时,劳动力就业也会随之改变。面对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不一致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这一我国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前提下,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就业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究,然后选择三大产业产值比重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三大产业就业率存在协整关系,且与第一产业就业率呈正相关,与第二、三产业就业率呈负相关,第一产业比重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率的促进作用小于对第二、三产业总体就业率的抑制作用,因此应降低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一产业就业率呈现负协整,与第二、三产业就业率呈现正协整,整体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应对第二产业进行正确引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一产业就业率呈现负协整关系,与第二、三产业就业率呈现正协整关系,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现实状况均较为相符。最后根据历史状况分析的结论,从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教育等方面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labor force employment, which affe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gether.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not only promo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also brings employment problem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two changes in the inconsistency, the total employment growth rate is obviously slow. How to conside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together and make the two work together is not only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our country's current theoretical circle.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sts,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provides a huge impetus for the economy. However, due to the system, education, popul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mpact. So that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maintain a better coordination. Wh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presents a serious departu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low to upgrade, unemploym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mployment of labor force.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ads to the change of labor force employment, when the center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hifts. The employment of labor force will change with it.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and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stability, which is a realistic problem in our country. On the premise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employment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by comparing labor pro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devi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is cointegrated with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i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first industry.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has less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first industry than on the total employment rate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so the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should be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output value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s negative cointegration with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first industry,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s positive cointegration. There is a negativ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a positiv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analysis, from the technical progres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djustment coordinated together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1.3;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传忠,李建标;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2 ;安徽产业结构纵横向比较[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04期

3 周叔莲,王伟光;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4期

4 刘景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论纲》评介[J];学术交流;2002年02期

5 庞红云;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6 王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思路(续)[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杨为众;;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辨析[J];内蒙古统计;2006年05期

8 胡刚;;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宋玲玲;;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10 施碧月;;产业结构政策的条件、背景及其特点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如贤;成盛超;王毅;;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与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2 邹礼瑞;乔海迎;;产业结构转移机制及地区产业结构转移若干问题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戴锦;;生态化的产业结构[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马慧强;;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方正;周勤;;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的衔接和互动模式[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梁少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王晶;;一种基于需求的产业结构优化控制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陈树文;袁方;;创新驱动在实现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应用[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孙利杰;;廊坊市加强“两个环境”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光;李久洲;;对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考[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桂丽;培育产业结构调整主体 从源头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袁绫 实习生 白凌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N];西江日报;2012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张淼;献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江淮时报;2014年

4 孙曙英;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才算合理[N];发展导报;2002年

5 臧斗尔;调整产业结构要多听群众意见[N];保定日报;2006年

6 广西大学商学院 张林;优化我区产业结构[N];广西日报;2007年

7 苗蓓;省政协调研产业结构优化[N];南通日报;2007年

8 孙红源 林静 作者单位:通化市房屋管理处;充分发挥品牌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N];通化日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更新发展理念 调整产业结构[N];渭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鄢来雄;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波;我国铁矿需求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赵秀娟;低碳转型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3 李西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汪朝阳;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江洪;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雪松;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姚德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韶华;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晓倩;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高爽;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刘璐;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5 胡泽明;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段春莲;“泛珠三角”区域内云南省产业结构差异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陆道芬;八师石河子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杨露鑫;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9 姜江;东、中、西15省相对劳动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贾明乐;日本O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8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358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0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