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与东南亚四国产能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10:36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东南亚四国产能合作研究 出处:《外交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东南亚四国 产能合作 GL指数 RCA指数


【摘要】:制造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核心产业,在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的制造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中低端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产能严重过剩,高端制造业竞争力不足。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至今仍在深度调整中。中国的制造业在传统欧美市场需求下跌的打击下,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的突出,如不能妥善解决,会严重拖累中国产业升级,甚至造成社会问题。同时,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受限于本国相对薄弱的工业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制成品供给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空间。在此时机,中国一方面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向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出了全面合作的倡议,实现互惠互利,完成共同发展的目标。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这东南亚的四个国家经济发展向好,地理位置优越,有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与中国也有着广泛的经济合作,是中国产能合作的理想伙伴。本文首先分析产能合作的动因,分别从中国与东南亚四国这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各方在产能合作领域的有利因素。然后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四国在产能合作的进展和趋势,列举典型的产能合作案例。之后对中国与东南亚四国产能合作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GL指数分析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变化趋势,通过RCA指数分析双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和变化趋势,讨论中国与东南亚四国有合作潜力的产业部门。接着从中国、东南亚四国和国际因素这三个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与东南亚四国产能合作的制约因素。对产能合作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讨论,分别从市场与政府、全球产业链进行了分析,选取数个重点合作领域为代表加以讨论,提出了可能的产能合作新思路;然后讨论了促进产能合作的路径,根据前面章节的讨论,提出促进产能合作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Abstrac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core industry of China's economic take-off. After tens of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encountered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the cost advantage of middle and low 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gradually lost, and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seriously overcapacity. High-end manufacturing is not competitive enough.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sweeping the world, the global economy is still in the depth of adjustmen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hit by the decline in demand in the traditional European and American markets. Domestic overcapacity is more prominent, if not properly resolved, will seriously drag down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ven cause soci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represented by Southeast Asia are limited by their relatively weak industrial capacity and have huge demand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supply of manufactured goods. On the one hand, China encouraged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go out; on the other hand, it put forward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initiatives have been launched to a large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development. Malaysia, Thailand, Vietnam and Indonesia, the fou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developing well. With favorable geographical location,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t is an ideal partner for China's capacity cooperation.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capacity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and fou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vorabl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cooperation of all parti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gress and trend of capac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four countries. This paper enumerates typical cases of productivity cooperation, and then mak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trend of change through GL index. Through the RCA index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both industrial sectors and trends,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dustrial sectors. Then from China.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the four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capac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ur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discusses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the capacity coopera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is analyzed, several key areas of cooperation a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s to discuss, and a possible new thinking of capacity cooperation is put forward.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promote capacity coop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海峰;“南北”产业内贸易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翟卉;;对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0年02期

4 高运胜;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分析和建议[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1期

6 苑涛;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欧洲研究;2003年05期

7 郑理明,王雷;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3年08期

8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广东的实践[J];学术研究;2003年09期

9 祝欣;我国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10 陈秋云,陈望春;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婧;兰勇;周发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汉林;郑云;;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4 廖翼;兰勇;;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正良;秦兴方;;江苏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提升[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娟;;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7 李世杰;李凯;梅丽;;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曙霄;;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及其结构问题的探讨[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9 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民;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广西日报;2005年

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易然;电子通信设备产业内贸易因素分析[N];国际商报;2009年

3 杨民;与东盟有广阔合作空间 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证券日报;2005年

4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官锡强;深化广西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实现产业优化升级[N];广西日报;2011年

5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潘文卿;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大盘点[N];中国信息报;2000年

6 ;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潘文卿(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农业发展要实施比较优势[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8 李玉举;澳大利亚:理想的贸易伙伴[N];国际商报;2004年

9 陈峰;建立大企业间战略联盟[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姚海天;变动的“雁行”:中日经济再定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征;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演进机制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鹏;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宁国玉;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章丽群;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林琳;产业内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虎;产业内贸易结构模式、分类体系对应及产品差异性的界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吴学君;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高伟;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孙骏;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厉江;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王丹;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3 吴君;中国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田菲;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文涛;山东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丛培飞;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伟静;苏浙粤三省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黄蓉;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邹雯;中欧产业内贸易研究:1999-2006[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颖;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9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359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f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