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
本文关键词:“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 出处:《西部论坛》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经济地理学 新贸易理论 “新”新经济地理学 “新”新贸易理论 企业异质性 空间格局 区域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摘要】: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优化路径。
[Abstract]:Mainstream economic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technical tools and long-term lack of space dimension, the appearance of D-S model and the new trade theory to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technology; new economic geography focus on macro heterogeneity and lack of micro foundation,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of microcosmic" new trade theory is "new"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 micro heterogeneity based on the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the model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hree analysis framework, namely D-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framework, OTT framework and BEKJ framework. China scholars should the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s actively from the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bining the China economical reality, from simple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application, breakthrough, in-depth study to form the pattern of spatial economic activities within China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JY019)
【分类号】:F119.9
【正文快照】: 一、引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或者说经济活动具有空间结构性这一特征,是我们研究现实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年猛等,2012)。然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因素却被主流经济学家长期忽视,这种研究不仅“在上一代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Krugman,1991a),而且难入主流。目前,已经声名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友,丁四保,高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2 石祖葆;;西方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若干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4年07期
3 刘卫东;“第二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办[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4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5 关爱萍;;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6期
6 刘曙光;杨明;;国际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7 芦婷;;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及研究内容[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9期
8 刘爱文;艾亚玮;;新经济地理学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分异[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9 花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学科比较[J];经济经纬;2009年06期
10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滕丽;王铮;;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述评[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5 陈旭;何莲;;东北地区“外围化”现象探因与对策思考——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新经济地理学: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文;新经济地理学[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 执笔人 李爱国;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N];重庆日报;2013年
4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赵伟;建模的艺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仁贵;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徐晓慧;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漪;云南省产业集聚动因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林海兰;《新经济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翻译报告[D];宁波大学;2015年
3 李兴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孙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荣丽;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杨超;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7 吴敦江;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消费性服务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张海玲;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明霏;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10 伊文博;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36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43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