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农业机械化对城镇化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13 20:12

  本文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城镇化 收入差距 城镇经济部门 农村经济部门 出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农村与城镇经济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研究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城镇化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方面,构建了农业机械化影响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模型,发现农业机械化通过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释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城镇化,来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实证方面,研究发现:(1)农业机械化短期内可以推动城镇化发展,但在较长时期不显著;(2)短期内农业机械化会导致收入差距加大,但在较长时期可以显著缩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镇化的发展无法缩减城乡收入差距;(3)农业机械化较低省份农业机械化对于促进城镇化发展及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更为显著。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能够为城镇化建设及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更为精准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ural and urban economy in Chin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on urbanization and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 mod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fluencing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established. It is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an reduc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productivity, releasing rural labor force and promoting urbaniz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short term, but not significantly in the long run. In the short term,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will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income gap, but in a longer perio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annot reduc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3)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lower provinces. As one of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an provide more precise policy advice for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
【分类号】:F124.7;F299.21;F3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同山;;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6期

2 周振;马庆超;孔祥智;;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6年02期

3 赵映年;游天屹;吴昭雄;胡动刚;;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投资规模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05期

4 曹阳;胡继亮;;中国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下的农业机械化——基于中国17省(区、市)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10期

5 王新利;赵琨;;基于神经网络的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02期

6 曾福生;高鸣;;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英丽;;农业机械化对城镇化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2 张宽;漆雁斌;沈倩岭;;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演进——来自河南省1978-2014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研究;2017年04期

3 张琛;周振;孔祥智;;撤县(市)设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来自江苏省的经验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07期

4 林善浪;叶炜;张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吗——基于改进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07期

5 蔡键;刘文勇;;社会分工、成本分摊与农机作业服务产业的出现——以冀豫鲁三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董欢;;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现实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基于农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视角的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7 李琴;李大胜;陈风波;;地块特征对农业机械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基于南方五省稻农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07期

8 李宾;王曼曼;孔祥智;;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政策解释[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9 叶阿忠;陈婷;;空间视角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VAR模型[J];软科学;2017年07期

10 伍骏骞;方师乐;李谷成;徐广彤;;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粮食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跨区作业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婷;靳小怡;;资源禀赋、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土地处置意愿的影响——基于理性选择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04期

2 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土地退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新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10期

3 刘同山;牛立腾;;农户分化、土地退出意愿与农民的选择偏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6期

4 卢秉福;;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互动性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年03期

5 章磷;王春霞;;人口、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量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07期

6 韦向阳;郇红艳;;“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年12期

7 王玉峰;蒋远胜;;我国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系统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05期

8 罗必良;;农地保障和退出条件下的制度变革:福利功能让渡财产功能[J];改革;2013年01期

9 孔祥智;;创新经营体系 走出“日韩陷阱”[J];中国合作经济;2012年12期

10 白积洋;;农民土地退出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湛江市782个农户样本调查[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梅;小城镇功能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2期

2 苗新华;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00年05期

3 柯元;对老区实施小城镇战略的几点建议[J];老区建设;2000年12期

4 孔令德;;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J];今日海南;2000年11期

5 陈东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J];当代建设;2001年01期

6 李爱民,魏建春;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2001年11期

7 白国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特征与趋向分析[J];岭南学刊;2001年03期

8 詹继生;对老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1年11期

9 张文渊;建设现代小城镇要有新思路[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年11期

10 曹凯生;包卫兵;;城镇建设“四要”“七忌”[J];中国老区建设;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景阳;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王弓;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叶青清;江汉平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郝华勇;湖北省城镇化质量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8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10 赵巧;城镇化背景下宜居城镇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9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09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2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