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进入策略
本文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进入策略 跨国并购 一带一路 出处:《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利用2004—2009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数据,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和资源对中国企业市场进入策略的影响。通过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做实证检验,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生产率较高、资本较密集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选择合资或并购;出口多的企业倾向于绿地新建。中国企业倾向于以合资或并购形式进入技术和研发资源密集的沿线国家,以获取沿线国家的"可转移"资源;"不可转移优势"明显的企业进入技术和研发资源密集的沿线国家通过选择合资或并购的概率较高。在制度质量较高、营商环境好或制度差异大的沿线国家,中国企业倾向于并购,但"可转移优势"明显的企业倾向于以绿地新建方式进入制度差异大的沿线国家。给定沿线国家的制度和资源,中国企业基于异质性"优势"选择最优进入策略:在制度环境优越的沿线国家,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选择绿地新建,利润率较高的企业选择合资或并购。
[Abstract]:Based on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data of direct investment in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from 2004 to 200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resources on the market entry strategi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route. The empirical test is made by using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igher productivity, more capital intensive and larger scale enterprises choose joint venture or M & A; Chinese enterprises tend to enter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echnology and R & D resources in the form of joint ventures 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order to obtain "transferable" resources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enterprises with obvious "non-transferable advantages" are more likely to enter technology and R & D resource-intensive countries by choosing joint ventures 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wher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good or th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re large, Chinese enterprises tend to merge, but the enterprises with obvious "transferable advantages" tend to enter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with larg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form of greenfield construction. Given the institutions and resources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Based on heterogeneity "advantage", Chinese enterprises choose optimal entry strategy: in countries with superior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enterprises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choose greenbelt to build new ones and enterprises with higher profit margin choose joint venture or merger.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和就业效应”(批准号71503221)
【分类号】:F125;F27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松林;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 探索产学研结合新路[J];安徽科技;2005年Z1期
2 赵燕;;甘肃与江苏企业合作的现状与对策[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希腊总理访问上海[J];国际市场;2006年03期
4 ;投资俄罗斯致胜之道[J];技术经济信息;1994年01期
5 陈燮荣;;“新中企业合作已逐步走向服务业”[J];中国对外贸易;2011年09期
6 刘芳华;论中资企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岭南学刊;1997年05期
7 ;贺国营同志在全市民营企业表彰暨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08期
8 亦冬;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之举[J];云南科技管理;2000年04期
9 吴寿仁;法国推进科技创新与创业的若干措施[J];华东科技;2002年10期
10 并木信义;李公绰;;日美产业比较[J];国际经济评论;198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斯实;深化与闽台企业合作[N];安徽日报;2014年
2 记者 浦奕安;新希望发起成立中澳企业合作平台[N];上海证券报;2014年
3 记者 程晖;中意企业合作聚焦高科技领域[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特派记者 邹平;围绕产业升级深化企业合作[N];扬州日报;2013年
5 ;博览会为中缅企业合作带来新契机[N];国际商报;2013年
6 记者 花木嵯;我省举办经贸旅游及越中企业合作专场推介会[N];青海日报;2013年
7 特派记者 刘挺;“惠货全国行”首设企业合作对接环节[N];惠州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杨舒;搭建荷中企业合作平台[N];国际商报;2014年
9 胡艳迎;土耳其担保银行:中土企业合作共赢的桥梁[N];国际商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徐淼 霍玉菡 杨颖 魏小央;中国企业海外建厂步履蹒跚[N];中国贸易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佳其;“中巴经济走廊”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D];吉林大学;2016年
2 罗旭阳;云南省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3 阚谊;农行云南省分行为企业开拓南亚市场提供服务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刘柳;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的效果研究[D];外交学院;2017年
5 张辉;中国OEM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6 魏海燕;基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企业科研与成果转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顾一珂;中国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关联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胡伯姣;贴牌生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53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5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