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
本文选题:对外直接投资 切入点:绿地投资 出处:《世界经济》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利用2003-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数据,检验了企业异质性对其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率更高、资本更密集和规模更大的企业更有可能选择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出口越多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研发密度越高和流动资产比重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生产率高、资本密集、规模大、研发密度高且流动资产比重高的中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方式的可能性大。这充分说明是否具有"可转移优势"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选择进入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FDI and cross-border M & A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rom 2003 to 200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heterogeneity on the FDI patterns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finds that the productivity is higher. More capital-intensive and larger enterprises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investment mode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the more export enterprises are,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choose the greenfield investment mode. Companies with higher R & D density a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liquid assets are more likely to opt for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high R & D density and high proportion of current assets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cross-border M & A, which fully shows that whether they have "transferable advantage"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entry mod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和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和就业效用”(7150322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5;F27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冠宏;蒋殿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J];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2 王方方;赵永亮;;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广东省企业层面数据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3 田巍;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廉鹏飞,曲峰;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6期
2 桑秀国;跨国并购: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06期
3 潘爱玲,杨国昌;跨国并购的特点、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褚东风,黄汉江,褚东伟;面对跨国并购中国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阚文;;跨国并购进入冷冻期?[J];财经界;2001年10期
6 崔健;简析日本的对内跨国并购[J];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04期
7 侯锦;我区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并购浪潮[J];理论研究;2002年04期
8 唐礼智;全球跨国并购的新特征及动因透视[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宋群,陈长缨;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10期
10 唐任伍;王宏新;;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02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世坤;韩爱琼;叶华;;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美国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的实证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玉萍;王代敬;;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探析[A];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新欣;刘冀生;蔡来兴;薄启亮;张志勇;刘建功;;跨国并购与兼并重组[A];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8年
4 楼朝明;;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经济安全”问题——基于利益集团的分析视角[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肖江岭;;跨国并购发展战略的思考[A];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魏磊;;全球跨国并购形势分析及中国对策[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7 胡明晨;吴国蔚;;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分析及建议[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聂聪聪;;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反周期跨国并购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9 王铁栋;徐娴;;价值链全球布局的战略考量——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新视角[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10 马晓芸;谢洪明;;跨国并购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杰;全球跨国并购八大特点[N];国际金融报;2002年
2 王国进;中国企业走好跨国并购之路[N];文汇报;2005年
3 周明;跨国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1.28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张芝年;英国对跨国并购活动的监管[N];经济日报;2007年
5 张娜;一场关于“跨国并购”的思想交锋[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高析;对当前跨国并购若干问题的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唐真龙;加速国际化 跨国并购额达186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郑晓波;中国市场跨国并购金额翻番[N];证券时报;2008年
9 刘丽靓;跨国并购应在危机中不断发展壮大[N];证券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唐福勇;经济低迷为跨国并购提供机遇[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中文;跨国并购的宏微观经济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张寒;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马金城;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
4 蒋墨冰;跨国并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周英超;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跨国并购的控制权与整合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里光年;发展中大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叶建木;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杨镭;跨国并购与政府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顾卫平;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楼朝明;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俊;我国大企业集团跨国并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邸春雨;经济转型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D];辽宁大学;2008年
3 徐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刘影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D];外交学院;2005年
5 甄海涛;关于跨国并购的若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陈奇;核心能力培育视角的跨国并购整合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张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培强;跨国并购的动因、效应及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高玉玲;联想集团跨国并购及整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骆兴顺;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61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6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