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轨迹、绩效评估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本文选题:长江中游城市群 切入点:区域经济新格局 出处:《改革》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四个维度对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增长质量的提升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引擎,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贡献较弱;组团式集聚绿色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演变趋势,绿色发展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聚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城市建设,促进园区低碳循环绿色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联合推进污染防控,积极践行绿色生态政治。
[Abstract]:By using the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the gree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2005 to 2015 was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growth quality and green lif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rising rapidly, but the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is remarkable. Wuhan City Circle and the three central cities of Wuhan, Changsha and Nanchang lead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improvement of growth qu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gine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weak. Agglomeration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evolution trend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elements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gather to the central city and sub-central c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the urban cluster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y,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ycle in the park, innovate and dri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strengthen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actively practice green ecological politic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研究”(批准号:15ZDA020)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洪卫;;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2 秦尊文;陈丽媛;张宁;甄璐;;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武汉的战略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14年05期
3 ;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新的增长极[J];新湘评论;2013年21期
4 白洁;;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5 白永亮;党彦龙;杨树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研究——基于鄂湘赣皖四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差异的比较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6 赵凌云;杨明杏;董慧丽;夏志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拓展湖北发展空间[J];学习月刊;2011年21期
7 白永亮;党彦龙;;基于3D框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习明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J];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9 陈继勇;王保双;;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及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10 徐长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新的增长极——《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评介[J];江汉论坛;2013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新龙 实习生 祁乔松;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采访团昨启程[N];湖北日报;2011年
2 记者 胡旭;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五大重点领域合作[N];安徽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红;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中部崛起重要增长极[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林小昭 周芳;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发展明天会更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5 彭智敏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寻求中部经济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晓红 陈伟夫;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第四增长极[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刘书艳;中部崛起还看长江中游城市群[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8 记者 林小昭 实习生 宋雅博;长江中游城市群破题:交通先行 市场统一[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以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新的增长极[N];湖南日报;2013年
10 CUBN记者 郭安丽;四市签署《咸宁共识》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行区[N];中国联合商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喻杰;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2 张苗;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咸岳九“小三角”发展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3 甘文婷;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4 陈雪琪;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5 黄晓璐;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8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6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