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低碳型产城融合探讨
本文选题:低碳城市 切入点:新能源产业 出处:《开放导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重要节点,广西在低碳城市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低碳型产城融合,能促进产业低碳转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在设立产城融合区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系统,构建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实施路径,从技术、规划、产业体系、政策制定及人才保障五个方面建立支撑体系。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node of China-ASEAN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Guangxi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dustries. It can promote the industrial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e should perfect the urba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city convergence area, and construc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low-carbon production cit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technology, planning, industrial system, Establish support system in five aspects: policy making and talent support.
【作者单位】: 广西财经学院;
【基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低碳城市新兴产业培育的制度联动机制研究”(16BJL118)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贾若祥;;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15期
2 陈瑶;;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与实例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02期
3 叶振宇;;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4 苏美蓉;陈彬;陈晨;杨志峰;梁辰;王姣;;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3期
5 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光辉;我国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洪波;;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效率测度及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6期
2 秦艳;;广西:低碳型产城融合探讨[J];开放导报;2017年03期
3 傅为忠;陈文静;;基于改进CRITIC-GGI-VIKOR的工业发展绿色度动态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10期
4 袁文华;李建春;刘呈庆;吴美玉;;城市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及空间效应研究——基于山东省17地市时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05期
5 裴金平;廉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灰色关联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08期
6 刘海朋;陈东景;;低碳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效空间差异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7 傅钰;任继勤;李广;;我国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2017年02期
8 傅晨玲;张小平;张志斌;高苏凡;;黄山市旅游业与低碳城市的耦合关系[J];资源与产业;2017年01期
9 史宝娟;邓英杰;郑祖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资源型城市产城融合度的研究评价[J];时代金融;2016年36期
10 李健;朴胜任;王铮;;基于DPSIR-ENTROPY-TOPSIS模型的省际低碳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纪华;冯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9期
2 刘钦普;;国内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3 朱婧;刘学敏;姚娜;;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14期
4 苏美蓉;陈彬;陈晨;杨志峰;梁辰;王姣;;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3期
5 邱红;林姚宇;;面向低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概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1期
6 姜允芳;Eckart Lange;石铁矛;李莉;;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战略——英国等国的经验[J];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01期
7 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年12期
8 杜栋;王婷;;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年03期
9 邱伟杰;李师源;;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实践及有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8期
10 刘竹;耿涌;薛冰;董会娟;韩昊男;;基于“脱钩”模式的低碳城市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卿泽;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丽然;;日本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1613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13112.html